解讀古建築:國寶級建築的屋頂形式
壹、曲阜孔廟的重檐屋頂——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和核心。在唐代,它被稱為王文軒殿,有五個大廳。宋天璽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時,移至此址,擴建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惠宗趙霽取《孟子》之意:孔子謂之傑作,下詔改稱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重修,九脊重檐,黃瓦遮頂,雕梁畫棟。寺廟高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它位於寺廟的基座上,高度為2.1米。是全寺最高的建築,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安岱廟的天壇並稱東方三大殿。午門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位於紫禁城的中心,面向太陽,是古地球十二地支之壹。午門代表南方,午門在故宮宮殿的最南端,因此得名。午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清順治四年(1647)重修,嘉慶六年(1801)重修。午門的平面呈凹形,仿照唐代大明宮漢元宮和宋代馮丹門的形制,由漢代的城門演變而來。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墩臺,高12.00米。進出碼頭正面三個門的人員,全憑身份。中間的門是獻給皇帝的。另外,只有皇帝結婚,皇後的轎子才能通過中門入宮。宮考選出的冠、亞、花發現者,在宮考成績公布後即可從中門出宮。二、天壇單檐屋頂——祈年門是祈年殿庭院的正門。它是寺廟屋頂的建築,有五個寺廟,中間有三個門,還有基石柱。是中國古代最高級別的門系統。祈禱門的門是供奉神的,皇帝進出左(東)門,官員進出右(西)門。這座建築是明朝初年的原作。單檐的丁典-黃幹殿黃幹殿,是和平時期供奉“天上的神”和皇帝祖先的版本。這是壹個殿殿風格的大廳,覆蓋著藍色琉璃瓦和基座,下面有白色大理石欄桿。單檐丁典——齋宮齋宮位於天壇成鎮門外西北,東西向,平面呈方形。宮墻有兩層,外層叫磚城,周長66.07米;內宮墻叫紫墻,周長41.33米。就在圍墻東面,有兩座宮門,左右各1角門,角門前有1漢白玉橋。紫墻四周有167回廊,是守衛宮墻的八旗兵避風雨霜雪的地方。回廊上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羽毛的彩畫。回廊四周有深潭,整個翟宮層層設防。石橋前,南北各有五間宮室,是禁衛軍和禁軍士兵的臨時住所。進入二宮門,面對的是齋宮的五大大殿。殿座全是漢白玉石柱。建築結構與官宮相同,重檐垂脊,吻獸。但殿頂呈拱券狀,無梁柱痕跡,故名五糧店,為北京著名古建築。大殿前左右各有3個附屬大殿,歇息於重檐山頂的保和殿,寬9,深5(含前廊1),建築面積1,內部240.00㎡,高29.50m,屋頂為重檐小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放9只小動物。上檐為單上翹,七階鬥,下檐為五階鬥。內外檐繪金龍、印章,天花板繪金龍。六幅天花板蔡亮畫極為獨特,與強調丹紅色的裝飾和陳設相協調,顯得豪華而富有。殿內地面鋪金磚,南北立雕金漆寶座。東西兩端有暖亭,兩板兩門,木浮雕如意雲龍混金毗盧帽。在建築上采用了減柱的方法,減少了大廳前檐的六根金柱,使空間寬敞舒適。重檐歇山頂——故宮寶臺和門泰和門廣場北面,是故宮外的正門——太和門。太和門是壹座橫跨紫禁城南北軸線的大型建築。它本身並不雄偉,但似乎有壹種霸氣的姿態,守護著身後宮殿的主殿——太和殿。太和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奉天門。明代嘉靖四十壹年(公元1562年)更名為黃濟門。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稱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