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利辛縣經濟

利辛縣經濟

利辛縣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建縣後,糧食生產占工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糧為國之寶,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保障人民生活特別是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國家建設需要的重要物資,是穩定物價和市場的關鍵商品,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從1965到1985,該縣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平均比例分別為89.7%、7.7%和2.6%。從1965到1980,全縣糧食總產量徘徊在21.5萬噸左右,年均增長1%。這壹時期糧食生產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由於嚴重“左”傾錯誤的幹擾,在農村,“大量資本主義”,社員家庭副業、集市貿易,甚至集體經濟的多種經營和工業副業都受到嚴重限制。農業上壹度采用“學大寨、趕郭莊、推廣柳溪經驗”的做法,硬性指導農村各大隊、生產隊的生產,搞形式主義、瞎指揮,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次,生產關系制約生產力,政企不分,農民缺乏生產自主權。雖然他們每年都喊“以糧為綱”,但是大面積的糧食畝產量上不去。但這壹時期大力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化肥、農藥、農田灌溉、農業機械化、農村用電等生產條件進壹步改善,使糧食生產得到壹定程度的保障發展。從1980到1985,全縣糧食產量年均增長15.7%,主要是由於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歷年形成的生產力發揮了作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65年為277.7萬畝,1985年減少到258.24萬畝,糧食總產量翻了壹番。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後,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糧食品種構成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夏秋糧比例:1965-1985,夏糧占39.3%,秋糧占60.7%,其中1965-1980,夏糧占31.3%,秋糧占68.7%。1981—1985,其中夏糧占53.9%,秋糧占46.1%。1980之前,小麥約占總產量的30%,紅芋約占總產量的45%。1980以後,小麥占總產量的52.5%,紅芋占總產量的30.6%。

2007年,利辛縣畜牧業生產出現恢復性增長,但由於外出務工人員增加,養殖規模小,畜牧業整體發展乏力,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漁業生產和水產養殖水面穩定,優質無公害產品比重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4183公頃,比上年減少17公頃,水產品產量14813噸,比上年增長4.7%,其中青魚、草魚4890噸,占水產品總量的33.0%,蝦類5965438只截至2007年底,全縣村村通汽車率為100.0%,通電話率達到100.0%。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15.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0.3%;全年化肥施用量(純量)64421噸,下降9.8%;農用塑料薄膜用量為505噸;農藥使用量1947噸,增長7.7%;農村用電量9886萬千瓦時,增長12.8%;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加快。2007年底,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3440公頃,比上年增長65438±0.3%,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步增長,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33035公頃,比上年增加1.9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11423公頃,比上年增加3.36%,糧食總產量9813萬噸,比上年增加12.76%。林業生產穩步發展。2007年,全縣共完成造林面積275公頃,比上年增加1,41公頃。全縣種植散生樹木300.9萬株,比上年減少1萬株。幼林撫育面積896公頃,村及村以下竹材采伐量3365438+萬立方米,比上年減少0。1965 10,由縣地方財政投資興建了壹座5 6千瓦的熱電廠,是利辛縣第壹家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6月,1966,11,縣和地方財政投資建設印刷廠。1967年初,縣地方財政投資建設了第壹個農機修理廠。1970,酒廠、窯廠由縣地方財政建設,食品廠由商業、供銷部門建設,面粉廠由糧食部門建設。1970年2月成立工業局,管理地方國有工業。1971年,縣地方財政投資建設工具廠,縣拖拉機站改造為農機二修配廠。1972,糖廠由縣地方財政投資興建;7月,電廠撤銷,成立供電管理處,隸屬於水電局。65438至0974年,化肥廠由縣地方財政和省化工廳共建。1976,縣農業生產資料公司、淮河總隊等單位投資建設鈣鎂磷肥廠,水利廳投資建設水泥廠;取消糖廠,與食品廠合並。1979年6月,供電管理處脫離水電局,成立供電局。1980,縣地方財政投資建設汽車修理廠。65438到0982,糧油食品廠由糧食部門投資。同年5438年6月+10月撤銷工業局,國營工業由縣經委直接管理。從65438到0984,糧食部門投資了壹個飼料廠;第二農機修理廠轉產散熱器,更名為水暖器材廠。1985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5家,其中12家位於縣城,3家位於農村;重工業8個,輕工業7個。

2007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6.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9%。縣級4級及以上施工企業實現利稅1027萬元;房屋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竣工建築面積184600平方米。2007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47.3%,比上年提高21.4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989萬元,比上年增長22.2%;利稅總額2759萬元,比上年增長30.8%;產品銷售收入62902萬元,比上年增長40.7%。

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7%,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累計完成增加值17055萬元,同比增長25.0%。現價總產值58,265,438+0,654,38+0,000元,增長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