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的小吃店、茶館、飯店、酒店壹應俱全。
“尹記”的牛肉香腸,“烏坎記”的稀飯,“歐”的鮮蝦,“三大名吃”都匯集在壹起。這是荔灣有名的美食。壹次就能滿足妳對傳統西關小吃的要求。
杉木路165的友聯餐廳,也就是原味清平雞,清平雞,白菜炒雞雜都是必嘗的。我個人覺得雞紅還不錯(這個不貴,但是最好早點去旺旺)。
上下九荔灣廣場西關人,想嘗嘗廣州小吃,試試喝茶,來這裏。有足夠多的種類。裝修恢復了之前西關的風格,價格也不是很貴。嘗試所有這些小吃,如船粥和蝦餃。不要吃大碗面。嗯,留著肚子吃特別的東西吧~
南新甜品,其實這裏的東西西關都有,但是南新是老牌子了,也只有正宗的。說實話,環境差壹點,上下九都有~
包華路上壹個隱蔽的巷子裏的陳天記魚皮不錯,但是很多人說值得壹試。
陶陶住在市府路20號,這是廣州的老字號了。吃正宗的粵菜,喝下午茶就好~
許留山是壹家來自香港的飲品店,在廣州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包括流行前線和東方快車,主要是芒果飲品。就試試吧,人多,還挺貴的~
蘭桂坊不知道妳那裏有沒有。反正我最喜歡的菜是烤乳鴿和木瓜中國林蛙,壹年四季都有賣...沙面有壹個,人多。..
這些大家都很熟悉,幾乎都在上下九西關地區,但是上下九步行街國慶假期人肯定很多,妳要做好心理準備。..
琶洲石集村黃埔古港公園(那裏有正宗的船粥吃)。
至於玩的地方,去越秀山看五羊石像(“羊城”的由來)。我推薦珠江夜遊,這是廣州很有特色的旅遊線路。沙面島也值得壹遊...陳家祠、孫中山紀念館、白雲山等等。..
廣州小吃可分為七大類:油食(油炸食品)、油條、鹹煎餅、笑棗等;粥類,有舟粥、吳粥、瑤柱銀杏粥等;面和粉,以餛飩面歐為代表)、沙河粉(可做成炒粉或湯粉)、豬肉粉、桂林米粉、瀨戶粉等。糕點、蘿蔔糕、菱角糕、倫教糕等。甜品,各種紅豆沙,綠豆沙,糯米粥,八寶粥,芝麻糊,杏仁糊,湯丸等。,尤其是雙皮奶和姜奶膏最有名;粽子有兩種:甜粽子和鹹粽子。雜食,包括炒螺螄、豬肉紅湯、牛骨湯、酸辣瓜菜等。
船粥
荔枝灣,位於廣州老城區西郊,因歷史上盛產荔枝而得名。據蘇茹老人介紹,船粥的“始作俑者”是壹個貧窮的廣州“西關富二代”。他買了壹條小船,開始在荔枝灣賣粥。拿炒花生、魷魚絲、炒米粉、萵筍葉絲、海蜇絲、豬肚絲等。作為粥料。客人要吃的時候,會把粥料放在碗裏,臨時加入新鮮的魚片,沖進沸騰的粥裏(這種粥壹般是用雞鴨或生魚的骨頭熬制的),然後撒上香菜、蔥絲、紫蘇葉,最後。
原廣州市市長朱光同誌曾用壹句話形容晚上吃船粥的優雅與輕松:“廣州好,壹夜盡是荔枝灣。打飛驚鷺宿,啜蝦粥享清閑,月寒吟。”後來船粥的供應範圍從荔枝灣擴大到了珠江,西郊的遊泳池和?“海角紅樓”壹帶,西濠、東堤等地,以及嶺南水鄉。專做航空粥的船大多在船頭豎起壹面狗牙狀的布旗作為招牌,上面繡著“↓↓”四個字。
寂地粥
老廣州對粥情有獨鐘。將豬骨、瑤柱、腐竹熬成粥基,再卷上豬肉腸、豬肝片、豬肉丸。壹碗熱騰騰的粥端上來,香味撲鼻,讓妳口水直流,食指大動。據說這種粥原本不是粥店的,是飯店、餐廳的,比如“炒菜”“青菜湯”。後來粥店用“和”菜單裏的豬三味做成粥,就叫“和粥”。
廣州每到萬家燈火的時候,長灘壹帶總會有很多的沙灘攤和火爐,現在炒螺螄賣。這氣味很誘人。所以很多廣州人喜歡飯後邀友,還是?c喜歡的人,沿著長長的堤岸散步,欣賞珠江兩岸的風景,聊天。走累了,就在壹個田螺攤坐下,炒兩三盤田螺,開兩三瓶啤酒,吹著江風,淡淡地品著酒,促膝談心。這是人生壹大樂事。
據說炒螺螄最早是從順德傳入廣州的,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如何用紫蘇葉來炒螺螄。雖然他們嘗試用胡椒、大蒜、豆豉作為炒螺螄的調料,但還是沒能去除螺螄的泥腥味,實在讓人覺得美中不足。
後來,潘塘壹個叫李的農民偶然發現,用紫蘇葉炒螺螄可以去除螺螄本身的泥腥味,於是這種方法迅速流傳開來。不久,人們又對它進行了改進:烹飪前將蝸牛放入油中撈出,然後油炸羅勒葉,這樣可以帶出蝸牛的美味。於是,風味爆炒螺螄逐漸成為廣州人喜歡的特色美食。
蝸牛的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100克蝸牛肉含蛋白質18.2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中,鈣的含量特別高。
田螺也是壹種藥用動物。據記載,蝸牛肉味甘,性寒,有清熱明目、利尿通淋之功。《本草綱目》說,“螺能燥濕清熱,止渴醒酒,利小便排便;治腳氣黃疸。”民間稱,蝸牛有“清濕熱、利小便”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排尿困難、黃疸、中耳炎、痔瘡等疾病。但由於蝸牛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雙層蒸牛奶
據說,順德壹個叫何的農民清晨做早飯時,不小心打翻了水牛奶裏的壹個圖案。很快,壹個識貨的老朋友買了配方,開了個大排檔,這種順德雙皮奶就成了傳統。這位老朋友就是現在文新老鋪吳老板的老祖宗,雙皮奶從清末就開始流傳。濃郁的香氣讓雙皮奶成為廣州人的最愛。看看天河宏城廣場旁邊文新老店絡繹不絕的人群就知道有多火爆了。
文新老店講究選料,所以色味端莊純正。新的壹碗燉肉會熱氣騰騰的端上來,香氣如二十出頭的江南小媳婦壹般溫暖;咽下去壹口,甜而不膩,又像小媳婦的薄皮紅唇,能給妳溫柔的渴望壹個美好的人生夢想。很多不吃甜品的人都能接受順德雙皮奶,或許是因為它的溫柔和莊重。文心的雙皮奶有很多口味可以選擇,可以是純雙皮奶,也可以是紅豆、蓮子、燕窩蛋、葡萄幹、姜汁的雙皮奶。炎炎夏日,多壹個選擇就是心情好。
廣州人愛清熱解毒,沒有龜苓膏就不能吃甜品。最好加龜苓膏配甜紅豆沙:豆沙濃甜,龜苓膏滑苦,相得益彰。文新的龜苓膏屬於總店,是分店送的,但是豆瓣醬還是有壹點:選擇容易煮的大紅豆,用大火去殼,用小火燉肉,慢慢煮,直到兩個小時後,水和豆瓣醬已經變成均勻的糊狀,再加入細砂糖調味,吃的時候就不會有水的澀味,豆瓣醬也細膩均勻,不會有青黃硬氣。
南新江強奶
姜汁打奶最早產生於番禺縣沙灣鎮。沙灣是魚米之鄉,養水牛產奶是當地農民的副業。這裏出產的水牛奶濃度很高,含有大量脂肪,可以制成多種乳品小吃,其中以姜汁最為著名,遍布廣州、香港、澳門的餐館。蒸腸粉
蒸腸粉是壹種米制品。它的腸粉“潔白如雪,薄如紙,有光澤,光滑可口”。腸粉,也叫卷粉和朱腸粉(因為它看起來像豬腸),現在在小吃店,茶館,餐館和酒店都有賣。就是在特制的多層蒸盤中把米漿蒸成薄皮,放肉、魚片、蝦等。放在上面蒸熟卷成長條,切成盤。原料有牛肉香腸、豬肉香腸、魚片香腸、蝦香腸。
我喜歡。我不能厭倦它。以前我總是在小吃店點壹份粥,壹份粉,抽點醬油,蘸點辣醬,加點蘿蔔幹。它又熱又滑又嫩,感覺非常豐富營養。現在,這種小吃已經在很多高檔餐廳使用,無論是大排檔還是五星級酒店,早茶和宵夜都少不了,真的是小店。
廣州有個地方叫沙河,廣州有沙河粉,廣為人知。可能有人會覺得沙河粉是又白又寬的米線,壹般做成湯和炒米粉。那妳就錯了。只有來到白雲山腳下的沙河粉村,才能領略到沙河粉的創新方法。各種調料,不同的做法,沙河粉味道鮮美,非常適合夏天。
100多年前,壹些做石匠的東江客家人來到廣州沙河謀生。這些做石匠的客家人每個家庭都有壹個石磨。他們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和白雲山泉的沙河水混合,蒸出細而韌而滑的水棍。客家人自古以來壹直稱這種食物為“水簪”。他們在許娣街(現在的沙河街)壹帶開了很多賣發夾的夫妻店。因為水瓶又便宜又好,大家都愛,生意興隆。久而久之,小店發展成了作坊,水簪的制作技術也越來越精良,水簪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由於簪是用白雲山泉的沙河水碾成的米,當地人也稱之為“沙河粉”,或“山水河粉”,或簡稱“河粉”。
和味牛雜蘿蔔
據說是光緒年間住在廣塔寺附近的壹位回族廚師發明的。廣塔寺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曾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聚居地。出於宗教信仰,穆斯林不吃豬肉,於是壹位回族廚師想到了在廣塔寺附近開壹家牛香店。他把牛腸、牛排骨、牛肺和蘿蔔放在有胡椒和八角等五種味道的醬汁裏燉了幾個小時。等牛雜泡透了,蘿蔔吸收牛雜慢了,他就切小塊,用串了辣椒醬的小竹簽吃。叫“和味牛雜蘿蔔”,入口難忘。這個味道壹出,真的吸引了附近的穆斯林,甚至非穆斯林前來參觀。於是,善吃的廣州人紛紛效仿,麻辣牛雜蘿蔔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