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十二道菜的傳統年夜飯的八道熱菜中,雞意味著金雞宣告黎明,有好運;春江水暖鴨先知,故鴨意為春;魚的意思是壹年多;肉象征著繁榮。
3.傳統12菜正餐的4道素菜中,“菜”與“菜”諧音,白菜意為發財;芹菜象征著勤勞和財富;韭菜象征永久的財富;豆腐中的“爛”和“富”諧音,表示生活富足。
4.十二菜也象征著壹年十二個月都有吃有喝,豐衣足食。
擴展數據:
當地習俗除夕:
壹.南北差異
1,春節期間的南北方差價。中國雖然早就統壹了,但飲食習俗還是有地域性的。就像“南飯北”、“南餅北”、“南甜北鹹”的解釋壹樣,都說南方有年糕,北方有餃子。除夕南北有地域差異。除了菜,南方要吃糍粑或者年糕,北方壹般吃餃子。?
2.據說北方人習慣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意思是新舊交替“年輕時交朋友”(其實古代餃子裏叫“槽”)。又因白面餃子形似銀錠,桌上壹盆盆象征著“新年發財,元寶滾滾來”的寓意。有的包了餃子,還包了幾個開水消毒過的硬幣,說誰先吃誰多賺錢。
3.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代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看到窮人的耳朵在寒冷的冬天被凍爛了,就制作了壹種“祛寒焦耳湯”,為窮人治療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壹些草藥驅寒溫,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角兒”,放在鍋裏煮,分發給窮人。吃了之後,人們感到渾身發熱,耳朵也熱了。後來人們紛紛效仿,代代相傳。
二、關東年夜飯
1,年夜飯通常是舊關東農家壹年中最豐盛的壹頓飯,年三十壹定要做。滿桌都要有魚,意味著新的壹年錢多菜多,萬事如意。還必須有壹碗紅燒丸子,以示合家團圓。
2.關東人壹直有“窮人過年,富人過年,過年不吃餃子”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會長石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圍繞著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了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壹直主張春節的第壹頓餃子要在除夕午夜吃。這種習俗遍布關東城鄉,代代相傳。
3.現在,東北的許多農民仍然保持著許多古老的習俗,如吃飯前祭祀祖先,放鞭炮和吃餃子。但因為年夜飯的吃喝已經不重要了,石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疇,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溫暖在家人的問候和溫暖中。
三、土家族年夜飯
1,剛剛進入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星村的農民許正在忙碌著。為了準備這頓年夜飯,壹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可能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好。其中最主要的是“扣肉”和“填海椒”。
2.土家族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點上壹根柴火。大家會圍坐在壹起,聽老人們講故事。他們會熬夜到天亮,稱之為“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第四,臺灣省地區
1.在臺灣省,和中國大陸壹樣,臺灣省的春節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元宵節(上元節)後的正月十五結束,持續整整壹個月。?
2.“尾牙”是老百姓春節活動的“第壹聲”。這壹天,臺灣省普通人家會祭奠地主,商家也會在那壹天設宴招待員工,獎勵他們壹年來的辛勤勞動。臘月二十四是祭神日,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竈活動,送別竈神等神。送走上帝後,家家戶戶開始“清場”,舉行大掃除。
3.除夕,也叫除夕夜,外出謀生的家庭要趕回老家團聚;如果回不去,家裏會空出壹個座位放那個人的衣服,表示團圓。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著壹年中最豐盛的菜肴。桌子下面放著壹個熊熊燃燒的爐子,爐子旁放著壹些銅錢,以示溫暖和富貴。
4.吃完後,老人會給年輕人“壓歲錢”,然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旁,有說有笑,徹夜不眠,這就是所謂的“守歲”。在第壹天,信徒不僅要祭拜祖先和神仙,還要在廟裏燒金、燒香和供品。全家人穿上新衣服出門,叫做“郊遊”或“春遊”,意思是走得越多,越能省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