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時代,“稍麥”壹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壹盤豬肉心的燒賣,壹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鬥《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壹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裏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制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制成。中國南方還有壹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制作出更為精美了。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各種燒麥
各種燒麥(6張)
燒麥名稱的由來與傳說
燒麥壹詞的來歷,另有有多種說法。壹說是明末清初時,在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裏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今後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
還有壹種說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裏村王氏,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制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裏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壹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但這,已經與名稱來歷關系不大了。
燒麥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於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壹,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幹……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壹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另有壹說是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制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河北大蔥豬肉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種類編輯
土豆燒麥
蘸食燒賣
蘸食燒賣
主料:土豆(200克),玉米澱粉(80克),面粉(20克)),鮮蝦300克
輔料:蔥,魔芋,春筍,鹽,料酒,香油,蛋清適量
制作步驟:
1.土豆去皮切小塊,放入涼水中泡半個小時後用容器瀝幹水。
2.用小鍋煮熟土豆塊,再壹次用容器控幹土豆水,趁熱加上玉米澱粉和面粉。
3.用勺子將土豆壓成泥,等不燙手時,用手攪拌成面團(不用加水)。
4.面團,放在盆內用幹凈的布蓋上,備用。
5.把面團分21個小面劑子,分別沾上面粉,用小平盤子壓成皮。
6.蝦剁碎,放入調料,順壹個方向攪打拌勻,備用。
7.壹勺餡放在面裏,最上面放壹粒毛豆,包起來。
8.水開後,盤子鋪油紙(防沾)放入燒麥,中火蒸12分鐘即可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