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蘇北有哪些紡織相關的企業?

蘇北有哪些紡織相關的企業?

廬江縣委縣政府大院的背後,是壹片巨大的丘陵地帶,塵土飛揚,隆隆作響,已見雛形的工業園區規模不斷擴大。“岷江開發滯後,是前幾年不發展工業的損失。”廬江縣委書記範說:“沒有發展工業,就沒有財政收入。沒有財政收入,我們就無法發展。”

記者近日在安徽、江蘇等地采訪發現,傳統農業大縣紛紛尋求向經濟大縣、經濟強縣“突圍”的策略。農業縣在奮力“突圍”的過程中,遇到了財政緊張、產業同質化競爭、資源環境破壞、城鄉居民增收緩慢等四大困境。

土地、產業、補貼、信貸四個“水泵”抽幹了發展急需的水,農業大縣難以突圍。新華社記者李健攝

安徽廬江縣,1.2萬人口,有順口溜?糧食大縣,工業小縣,金融窮縣,對國家壹直有貢獻。廬江縣去年糧食總產量位居全國第64位,但財政狀況捉襟見肘。2005年,全縣財政收入達到2.43億元,上繳1.07億元。地方政府留成136萬元,實際支出5.25億元,缺口3.89億元。

農業大縣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工業,工業基本薄弱,稅源單壹薄弱,稅收收入較少。根據廬江縣財政局提供的稅收結構數據,今年2.9億元預算收入中,稅收主要包括增值稅1.1.00億元,企業所得稅3260萬元,個人所得稅2440萬元,營業稅4400萬元,消費稅只有600萬元。

傳統的農業縣鄉財政困難,財權與事權不匹配,財政支出壹般是剛性支出,是典型的“吃飯財政”。安徽省青陽縣縣級財政可支配收入和上級財政轉移支付* * * 1.26億元,其中1.05億元用於發放工資。

財政收入增速遠遠落後於支出增速。2005年,江蘇省泰州市30個經濟薄弱鄉鎮財政收入合計6543.8+0.8億元,增長6.654.38+0%。財政支出2654.38億元,增長22.2%。2005年,泰州市周芬鄉可用財力為422.32萬元,其中402.89萬元用於教師工資,占95.4%,只有19.43萬元用於公務員和其他人員工資,由“吃飯財政”變為“乞討財政”。

過去“九五”達標和完成稅費本應由國家承擔的部分債務,讓農業縣有點喘不過氣來。安徽省舒城縣鄉村壹級債務總額為3.588億元,其中鄉鎮壹級債務為654.38+0.86億元,實現教育達標、道路交通、小城鎮建設、辦公樓等產生的債務分別為0.26億元、0.5億元、0.2億元、0.25億元。截至2005年底,江蘇省泰州市鄉鎮債務總額為30.7億元,平均債務3097萬元。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公路建設。然而,由於需要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傳統農業縣的財政壓力和農民負擔有所增加。以農村公路建設為例,國家對“村村通”工程每公裏補貼65438+萬元,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將不足部分轉移給農民。廬江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陳蓉介紹,該縣農村公路每公裏實際造價約20萬元,“十壹五”期間“村村通”任務為1070公裏。廬江縣需要配套資金1.07億元,幾乎接近縣裏壹年留用的財力。

“中央政府把穩定糧食生產和確保糧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但幾十年來壹直沒有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大的投資。”廬江縣泥河鎮黨委書記夏說:“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糧食畝產增加25到50公斤不成問題。農民可以增收30到50元,高於國家給農民的各種補貼。但是,由於缺乏資金,地方政府願意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產業同質化競爭,部分行業難見“產業化”

壹般傳統農業縣“突圍”成為經濟大縣、經濟強縣的方式是低價從農民手中收購土地,然後由政府投資建設電、水、路等基礎設施,建立工業園區,再以較低的價格招商引資,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產業。

記者在安徽、江蘇看到的農業大縣,每個縣至少建立兩三個,壹般三四個,最多五六個工業園區。在安徽大部分縣市,地方政府壹般以每畝2萬元的價格向農民征地,每畝投入3.5萬元,其中1.5萬元交國家審批,實現三通壹平,再以每畝3.5萬元的價格招商,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的成本很高”。

“把最好的項目給外來投資者,把最優惠的政策給外來投資者”已成為農業縣眾所周知的口號。江蘇沛縣縣委指出,不會招商引資、不懂經濟的幹部不是稱職的幹部,不會招業務的是不稱職的幹部。從縣四套班子領導到鎮(區)、部委領導班子全體成員,每人承擔10萬元到2000萬元的招商引資任務。2005年年中考核,該縣對2004年以來無投資業績的兩個單位黨政主要領導予以免職,降壹級工資;對2005年上半年沒有招商引資業績的35個單位的黨政主要領導發出了“告誡書”。

“現在的項目都瘋了,紅眼了。”廬江縣委書記範說,“不是高科技項目,也不是有產業前景的項目,更不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各地都在搶著盡可能滿足商家的要求,包括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這在傳統農業欠發達地區尤為突出。”前不久,外商想投資廬江造紙廠等三個項目,他們提出了零地價、減稅、優惠等條件。廬江縣還在研究中,周邊縣市不顧風聲,完全同意了客商的條件,迅速“搶”走了這三個總投資兩億多元的項目。

由於招商引資饑渴,農業縣工業基礎薄弱,引進的工業項目以建材、能源化工、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為主,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且多為落後產品、落後技術和工藝,很多是汙染項目。沛縣壹些幹部告訴記者,盲目爭奪引進企業的數量和優惠政策的程度,壹哄而起,布局分散,缺乏統籌,導致農業大縣出現新壹輪的“鄉點燈,村冒煙”。很難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產業集群,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壹些農業縣已經開始嘗到粗放發展的苦果。蘇北某縣級市,因為當初產業布局分散,陷入了有產業但沒有“工業化”的窘境。工業不僅未能有效促進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制約了工業的持續發展。高昂的政府管理和服務成本,土地等資源的低效配置,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壓力都由鄉鎮財政承擔,這讓縣裏很無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於急於“突破”和“趕超”,大多數農業大縣不僅沒有把勞動力密集、投資相對較少、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廣闊的涉農產業作為工業化的突破口,反而把有限的資金用於發展與當地生產力不相適應的投資大的產業,發展和催生了壹批短期產業“運動戰”的“全能縣”;各縣市獨立發展經濟,各有各的方式;工業項目小而全,小而散,基本以“點”經濟為主,產業鏈短,對區域經濟缺乏聚集和拉動作用。

隨著水的快速流動,資源優勢變成了“資源陷阱”

有水快流,開礦挖資源,這是農業大縣的普遍做法。

壹些農業大縣的決策者承認,他們並非不知道追求短期利益、忽視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後果。問題是,他們任期內經濟增長指標的壓力和環境資源的長遠效益之間的矛盾,加上“趕超”觀念的驅動,迫使他們不惜壹切代價追求縣域經濟的增長。壹些農業大縣正在走過去發達地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趕超戰略”老路。

經濟落後的安徽省鳳陽縣,依托當地石灰石、石英等資源優勢,近年來大力發展水泥、玻璃產業。記者看到,在鳳陽縣城以西十幾公裏的地方,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家水泥企業和石英砂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稅收,但近乎瘋狂的濫采濫挖破壞了當地的環境。“很多地方建設能力沒有提高,破壞能力提高了。”廬江縣委書記範說:“在目前的競爭中,誰能建廠,誰就是英雄。現在很多領導都恨不得把100年幹完。”

“突破”的迫切性使農業縣忽視了項目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今年6月,江蘇省環保廳、省發改委督查組赴徐州、淮安、鹽城、連雲港、宿遷,對環評法實施以來審批的化工、印染、制革、電鍍、釀造、造紙等6大類57個項目進行現場檢查,發現部分縣區在“新環境準入條件”實施前突擊審批汙染嚴重的項目。例如,某縣自2003年9月1以來,新建了6個化工項目,其中3個是搶批的。蘇北五縣區降低不合格項目“環評”級別的現象也很普遍。

在蘇錫常地區,壹些因為汙染嚴重無法在當地生存的工廠也在尋找出路。這些企業往往與蘇北當地政府壹拍即合。據了解,從1994到2005年底,江蘇從蘇南向蘇北五市轉移項目6770個,總投資1875億元,實際吸引資金766億元。轉移名單上,化工、印染、金屬電鍍等汙染較重的企業占了很大比重。

今年8月底,安徽省人大組織的調查發現,壹些地方在環評中“上車就買票,甚至上車就不買票”,壹些市縣環保部門越級審批現象嚴重,本應由國家或省審批的,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小項目到了就批,大項目三天內辦完”。

農業縣以前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現在山被吹得粉碎,綠水黑臭,空氣汙濁。記者在江蘇農業大縣金湖縣的工業園區采訪時發現,幾年前落戶這裏的很多企業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項目,當地地下水汙染嚴重,農作物死亡和人畜中毒事故時有發生。當地農民失去了數萬畝賴以生存的土地,縣財政因盲目發展出現近億元的財政赤字。金湖縣壹位幹部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土地、生態等自然資源是農業大縣的優勢,但過於註重資源開發。有地就占,有礦就開采。如果不好,就會變成“資源陷阱”。

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

安徽省蕭縣聖泉鄉聖村有壹塊6000畝的麥田。幾年前打了壹批灌溉井,近兩年年久失修,被毀。當麥田急需灌溉時,卻無法灌溉。本來可以達到400公斤的產量,現在普遍不到100公斤。

安徽省在冊水庫4692座,其中病險水庫1371座,約占1/3。2003年,超過420座水庫出現險情。

農村道路差也是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安徽省長豐縣崗集鎮井研村,公路到村裏只有壹兩公裏的土路,涉及四組村民1萬余人。40年來,村民們反映過無數次,但至今沒有修好。村民張恩玉說:“大人小孩都得了重病,還得把人扛在肩上。下雨的時候,連拖拉機都出不去,進不去,村子也沒發展起來。”

近兩年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仍遠遠落後於城市。農業縣農民收入增速落後於其他地區,農民收入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國家取消農業稅和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農民增收潛力小,後勁不足。

記者從安徽農轉隊了解到,2005年,安徽農民人均純收入2641元,僅增長5.7%,增幅比上年的17.5%回落11.8個百分點。其中,農民的主要收入即經營性凈收入僅比上年增長0.7%,農民工收入增幅也呈明顯下降趨勢。自2005年取消農業稅以來,安徽省5000萬農民獲得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40億元,人均政策性收入增加1.20元,創歷史新高。“壹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的辦法。

安徽省靈璧縣委書記儲成勝表示,從現實情況來看,國家惠農政策只是在降低農業稅方面更加突出。2004年以來,化肥、農藥、機耕、種子、農膜費用分別增長了30%、8%、22%、25%、40%,壹定程度上“吞噬”了國家糧食直補、減免農業稅等優惠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有壹定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要麽年齡偏大,要麽缺乏技能,其轉移步伐在經歷了幾年的快速發展後逐漸放緩。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省新增農村勞動力32.3萬人,同比增長2.1%。隨著鄉鎮企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由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吸納的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鄉鎮企業用工減少,迫使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業領域,進壹步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給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帶來障礙。專家認為,當前勞動力轉移已經進入相對穩定期,大規模轉移還不夠現實。因此,我們不應該對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寄予太大的希望。

安徽省滁州市委常委、來安縣委書記張傳全說,農民增收難。長此以往,必然導致以當地農村市場為主體、以當地農民為主要消費群體的縣域經濟失去市場支撐,進而制約縣域經濟的發展。

"什麽樣的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廬江縣委書記範說:“我的理解是,生態縣要保護好生態,農業大縣要打好農業基礎,搞好水利、道路、農田,為國家提供穩定的糧食來源。有工業基礎,交通條件好,工業就發達。”他說,廬江是後發地區,但是山裏炸了個缺口,開了礦,不能再炸了。要找到壹種科學的、非常規的發展模式,活得如玉,嫁得好人家,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