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甘肅省春節有哪些習俗?

甘肅省春節有哪些習俗?

甘肅的春節習俗代代相傳,已經融入了時代的風格。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人情味和熱烈的節日氣氛。地處西部內陸的龍源大地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各地長期以來形成了風格各異的風俗習慣。龍源大地上風格各異的風俗。\x0d\ \x0d\蘭州社火\x0d\\x0d\老蘭州人過年有很多講究。臘月二十三祭竈,臘月二十四掃房。從臘月二十五到年三十,蘭州人采購各種必需品,制作食物。這個時候,就是主婦們展示廚藝的時候了:花卷翻出花邊,紅曲和姜黃綻放。紅曲斑點中,雄蕊嬌艷;油鍋沸騰,油果、蠍子翻滾;碗菜-扣肉、蝦、袈裟...壹堆壹堆的。誘人的香味充滿了廚房。\ x0d \ x0d \除夕是春節的第壹幕。從淩晨開始,家裏的長輩就早早起床,開始掃院子。中午,壹些敏捷的人開始洗大門,貼對聯。這幅對聯還是有很多關註的。如果是隔壁或者對門,誰貼對聯貼的早,誰今年就有好運。黃昏時分,壹家人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宴會結束後,家人吃著大瓜子,喝著“三堡”香茶,徹夜不眠,長命百歲。零點改歲之際,舊社會要拜見財神,拜天地。老蘭州人講究,水缸要裝清水,這叫裝財水。還需要在大門前、院子裏灑水,稱為灑銀水,以表達人們致富的願望。\x0d\\x0d\大年初壹早上,全家人吃象征長壽的肉末面。臊子湯由肉丁、香菇、胡蘿蔔丁、豆腐丁、金針、木耳、青菠菜做成,色香味俱全。搟面切成面條,又細又長。飯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給他們的長輩磕頭,長輩們用紅紙包著壓歲錢。\x0d\ \x0d\初二,心愛的親朋好友互相拜年,拜訪雇主,去西部,壹直持續到初四。在舊社會,蘭州人來參觀壹包蛋糕作為禮物。主人先敬了三杯酒,然後沏了香茶,上了四盤糖果和瓜子,最後留下來吃晚飯。\x0d\ \x0d\第五天叫“破五”吃蕎麥面會把面團攪起來。將蕎面煮成美味佳肴,燒上臊子,或素鹵,或清湯,再加入油、辣椒、蒜泥、香醋,使之酸辣,會使吃油膩菜肴的人開胃。\ x0d \ x0d \過了初五,壹直到十五六,蘭州城的新年社火開始狂舞。來自各地的鼓點,琳瑯滿目,造型古樸典雅,充分體現了蘭州的特色。\x0d\\x0d\起源於蘭州社火隊的排隊和角色,受到古代競賽神的加持。領頭的是風女和雨師,帶著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希望。其次是大頭駱寒扮演的劉翠。那是壹個戴著大頭罩的和尚,圍著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劉翠玩耍、跳舞。其次是坐在龍吧的春官。官純先生是春天的官方代表。其形象頗似戲劇中的醜色:頭戴圓翅黑帽,畫白眼窩,留小胡子,身穿紅袍手持折扇,坐在太師椅上,頗為可笑。之後十二三對竹女打扮成少男少女,馬頭和馬尾辮用紗在胸前和背上。接下來是“船姑娘”,接著是推車、獅子滾繡球,甚至還有蘭州的太平鼓表演。\x0d\ \x0d\龍洞派財神\x0d\\x0d\根據民間傳說,財神是道教所崇拜的神靈中的虛構人物。他叫趙公明,手持鋼鞭,騎著黑虎,威武雄壯。又叫趙玄壇,俗稱召公元帥或召公菩薩,擅長“除疫、截疾、保健、消災”但也有人認為財神是紅臉鳳凰,背著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寶馬的關雲長,在中國文化中被稱為“義者”。\ x0d \ x0d \在西北很多農村,壹直有送財神的習俗。第壹天起床出門,壹定要看財神的方位,選擇方向,根據天幹地支確定西神、財神、妳神的方位。據說正月初壹出門,往財神、西神方向走,就能發財,年年逢喜事吉祥。\ x0d \ x0d \另外,在隴東的壹些地方,人們認為初二是財神節。今天早上,人們挨家挨戶地送或賣財神的雕像,所有的居民都付錢。不想要的時候只能說“現有”,忌諱回答“不要”,以求好運。\ x0d \ x0d \在秦安鐘山、五營等地,認為初五是財神日,壹年的運勢由財神決定,所以大家都忙著在初五設宴招待財神。這壹天,人們從家裏掃出壹些灰塵,傾倒在村外,這意味著“送走可憐的婆婆”。同時,他們把外面的土撒到房間的各個角落,稱之為“問富婆婆”。然後家家戶戶供奉祭品,把硬幣和紙錢放在桌子上供奉財神,晚飯時間焚燒財神雕像,然後全家慶祝。送財神體現了人民對繁榮的渴望。\x0d\ \x0d\秦安燈謎\x0d\\x0d\秦安燈謎活動主要以元宵節為主,歷史悠久。自由在解放前就存在和發展,解放後由政府和有關部門組織起來。\x0d\\x0d\元宵節,縣城和部分鄉鎮提倡看燈籠,猜燈謎。壹般來說,從農歷正月十四開始,到農歷十六月十七結束,稱為倒燈,晚上多,白天少。常見的手工燈籠有宮燈、旋轉燈、紗燈等上百種,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有的地方還設置了五顏六色的光門。在元宵節的晚上,縣政府機構或較大的鄉鎮習慣於舉行斷字拼圖。填字遊戲的內容大多是創作和傳統的結合。它們寫在長條狀的彩紙上,貼在各種燈籠上。人們壹邊看燈籠壹邊五顏六色。解放後,燈謎發展迅速,縣文化館每年都組織燈謎活動。1998年3月,縣燈謎協會成立後,研究交流燈謎活動的內容和方法。縣裏的活動集中在泰山廟和縣總工會。\x0d\\x0d\秦安文化館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大部分鄉鎮,點壺點燈是另壹種形式的“燈”。鍋、盆常以蕎面蒸制,光滑圓潤,開口邊緣有剪刀剪出的各種圖案。在內窩滴油,放棉芯,每個1,點完看“鼻煙”。鼻煙越多,命運和財運越好。燈常由玉米粉做成圓錐形。用亞麻桿包裹壹張從棉花或黃紙上剪下的紙,在油中浸泡後插入。在門頂、爐子、動物食槽等處放火。燈籠燈籠掛在每個門和屋檐前,孩子們自願組織壹個燈籠隊四處遊泳,慶祝節日。\ x0d \ x0d \舟曲迎婆婆\x0d\ \x0d\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婆婆)是舟曲縣城遺留下來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如同舟曲縣城的狂歡節。它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精華,神職人員的職能不斷擴大,從以前單純的迎客童、乞食童發展到今天的祈福壹方平安、祈福消災的民間活動。\x0d\\x0d\ "正月十九迎丈母娘\ "是關良四街16廟及縣內附近村落中供奉的16“丈母娘”聚集在壹起遊行、祈福、接受祭祀的民俗儀式。正月十九上午,寺廟盛裝丈母娘和轎子。丈母娘打扮壹新,鳳冠珠寶,轎子上掛滿玻璃方燈香囊,富麗堂皇。晚上9點,16婆婆先在城東駝鈴山北段東門集合,依次入城。16婆婆轎子燈火通明,宛如壹條星龍,從天而降。每壹個轎子都用彩旗開路,伴隨著鑼鼓,在每家門前停幾分鐘接受崇拜。各家燒香,把馬變成鞭炮,並提供酒和茶。在轎子停下來的時候,新媳婦居然拿走了掛在轎子前面的錢袋,希望能給焦耳。人們爭先恐後地鉆轎子,這意味著避免災難和保護和平。從北街頭到下溪口是16轎子“婆婆”隊伍最完整的壹段。之後西路四號轎子出西門返回,其余沿街巡遊,分別回寺。此時已是淩晨3點半,至此,“迎婆婆”儀式告壹段落。\x0d\\x0d“正月十九給婆婆請安”與其他民俗形式不同。它是集宗教、信仰、祈福、娛樂為壹體的多元化綜合藝術表現形式,是羌、漢、藏、漢民族和諧共處的見證。如今,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習俗也在不斷地適應發展趨勢,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響應地方政府的號召,並經常加入新的時代內容。它已經成為集經濟、文化、宗教、旅遊、娛樂為壹體的節日,在舟曲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