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跡
龍丘莊遺址1993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高郵市宜溝鎮宜溝鎮貝隆邱莊。遺址埋藏於地下和水下,裸露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1970年3月,被南京博物館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紅陶帶砂釜殘片、彩陶碗、紅陶豆、陶罐等,與淮安青蓮崗、大墩子文化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相同。
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古漢溝遺址。位於揚州老城區北郊。東周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漢城下開溝,打通長江和淮河,這是古運河最早的壹段。由於多年淤積,現僅存螺螄灣大橋至黃金壩東西段,長約1.450m,寬50-60m。兩側淤積層約20-25m,中間溝床現約10m。中段有明清時期修建的“韓溝橋”。此橋為石橋,有兩道門,“韓溝橋”石額嵌於兩側山花墩中。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山漢墓。位於揚州以北45公裏的高郵市天山山區。天山,原名神駒山,49?55米。整座山由玄武巖組成,是典型的火山熔巖區,面積約70公頃。65438年5月至0979年5月,主要是南京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和南京大學歷史系參與了壹號、二號漢墓的發掘,歷時兩年。兩座墓葬都屬於巖坑大型垂直洞穴和墓型傾斜的“黃腸謎”木墓。早些年都被盜了,第二座墓被燒了,第壹座墓的結構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標本972件。根據文物標本的研究和判定,應為西漢中後期廣陵王家墓。出土的“黃腸拼圖”式木棺,楠木結構,規模宏大。木頭折合545?56立方米。構件大多有標明名稱和方位的漆書或刻有“廣陵船官板兩尺寬”、“醫務工作者”等字樣。出土隨葬品中的漆器和木雕(碳化)制作精美,尤其是漆榻和成套的沐浴器具(壺、凳、勺、燈等。)在漢代考古發現中並不多見。天山漢墓發掘後,所有構件被移至揚州城東北郊區象鼻橋以東的高岡進行修復和展示,並建立了漢墓博物館。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寺。蜀岡位於中峰揚州市西北郊。建於劉宋之間的南朝,故名。後來屢廢屢改,幾經更名。它曾被稱為西寺和麒麟寺。明日第五年(1461)重修,萬歷至崇禎間重修,仍稱大明寺。清朝康熙年間,因忌諱有關大明,故稱其為齊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時,賜“法京寺”,為當時揚州八大名寺之壹。鹹豐年間毀於火,現存建築於同治年間重建。1980,改名大明寺。占地面積約8?5公頃,建築面積5659?25平米。中軸線為寺廟建築,西面有平山堂、古林堂、歐陽文忠祠堂、西苑,東面有平原樓、鑒真紀念館、東園樓、藏經樓、重修的七靈塔。平山堂建於北宋清八年(1048)。歐陽修知道揚州的時候,揚州是擺宴席的地方。因立於堂前千裏,江南群山與堂平。之後經歷了很多起起落落。現存建築為同治九年(1870)重修。如今,大殿前的平臺依然可以俯瞰江南的群山。大廳裏還掛著許多精彩的對聯,其中有“六代青山盡在眼前;尤其被誇來晚了喝酒,月亮正好在第壹位。鑒真紀念館於1963年中日紀念鑒真逝世1200周年時奠基,1973年竣工。由大殿、碑亭、回廊、檁組成,整個建築為唐代風格。亭內有漢白玉橫碑,正面鐫刻郭沫若書《大唐鑒真大和尚碑》,背面鐫刻趙樸初題字、頌詞,紀念鑒真逝世1200周年。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孝老本森贈送的石燈籠。檁條模仿鑒真在日本建造的唐趙體廟的金堂。在大廳中央,有壹個獻給鑒真的幹漆夾子?比如。在紀念館門廳的對面,過去是晴空閣,現在是鑒真生平事跡和文物陳列室。大明寺西苑的壹座皇家園林,又名房圃,因位於大明寺西面而得名。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鹹豐毀於火,同治重建。1949後多次改建。此園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水色氤氳,亭臺樓閣,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壹座滿山盡林的寺廟園林。
天寧寺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北部豐樂尚潔3號。始建於東晉,據說是謝安山莊。後來,他的兒子征得的同意,把房子建為寺廟,取名謝寺。695年,它被改為鄭聲寺,並在北宋被命名為“天寧寺”。明代洪武年間重建,在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反復修繕。在清代,它名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皇帝曾在此南巡。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前,在殿西修建了宮殿、禦花園、禦碼頭。在禦花園裏,有壹個皇家書店,文慧館。抗日戰爭期間,天寧寺被日本侵略者占領,變成了兵營。由於年久失修和使用不當,到70年代末已經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季以來,共花費141萬元進行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占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殿、華嚴閣,兩側有92條回廊。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嚴謹。山門寺歇息於山頂,單檐,寬3間。天王廟也是山頂單檐歇息處,四面回廊,五間,寬28?4米。堂歇山頂,重檐,四面回廊,前後平臺,寬5間32?8米,深度15檁條25米,脊檁條高度19米。殿後走廊東墻嵌有清同治十壹年(1872)重修天寧寺碑,西墻嵌有1987重修天寧寺碑。修復後作為揚州博物館新址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