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的淵源:
宣威火腿,究竟起源於何時,已難詳其考,但有壹點可以肯定,明設宣威關,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後,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稱宣威火腿,流傳至今已有近三個世紀的成名史,其聲譽馳名中外,被美稱為華夏三大名腿之壹,宣威因此而獲火腿之鄉的美譽,?
真可謂:“火腿文化源遠流長,西南重鎮商機無限”。據《宣威縣誌》記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綠袍,肉質厚,精肉多,蛋白豐富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據此及有關史料推斷,宣腿之生,最遲明末即成,雍正時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東南沿海,民國初年,以浦在廷先生為首的火腿公司已將火腿罐頭遠銷東南亞。1923年孫中山大總統題贈“飲和食德”,宣威火腿從此名聲大震,香飄四海,載入世人食譜大全。?
獨特之處:
只有當地的才是正宗(昭通、四川、緬甸曾經派人來宣學習宣威火腿加工技術,回去後如法加工,但因氣候、水土等條件不同,無法腌制出宣威火腿)
就是宣威周邊鄰近地區所產火腿,加工腌制方法壹樣,也因氣候、水土不同而在品質上始終與宣威火腿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色香味上差距相當明顯
宣威火腿形似琵琶,身穿綠袍,三針青香無異味
宣威火腿營養風味的形成,主要是在宣威特殊的地域氣候環境條件下,經過風幹,發酵成熟而形成的。宣威火腿的理化指標,外官形狀,營養風味決定了其質量特色。宣威火腿腌制時只用食用鹽,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劑,其理化指標優於國標,特別是亞硝酸鹽含量很低,成為宣腿的壹特異性。宣威火腿的精加工產品美觀大方,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質量上乘,食用方便。烹飪時的註意事項及食用方法:
註意事項:
1、火腿不能當主菜,只是調味料而已。所以千萬不要切大塊當肉吃。
2、切忌炒食,也切忌用醬油、辣椒、茴香、桂皮等調味品。這些濃味會沖淡或壓倒火腿特有的清香。
3、火腿切片時,要越薄越好,不能順著肉的纖維切,要橫著把纖維切斷,否則就會感到肉老而塞牙。
------------------------------------------------
食用方法 食用火腿,首行要懂得火腿的壹般處理常識,如不懂或疏於處理,會嚴重影響火腿的色、香、味,甚至令人厭食。特別是斬下壹塊火腿後,必須先將肉面褐色的發醇保護層仔細地批切掉;皮面先用粗紙揩拭,再用溫水刷洗幹凈。清洗即將食用的整只火腿,溫水中可泡入少量堿面,洗後再用清水沖洗。火腿皮如暫不食用,啟暫且可仍留在原腿上,先不切下。宣威火腿除做菜肴的主、輔料外,還是制作羹的理想鮮料。“火腿鴿子湯”、“火腿竹蓀湯”、“火腿鳳爪湯”、“火茸蝦球湯”、“火肚佛手湯”、“海棠火腿湯”、“火茸魚丸湯”、“火肉花生湯”、“鮮花酸辣湯”、“金腿金粟羹”、“火腿黃魚羹”、“火腿海參羹”、“西湖蒓菜湯”(雞火蒓菜湯),以及家常的?“火腿冬瓜湯”、“火腿白菜湯”,等等,多達數百種。火腿湯菜制作方便,鮮美可口,芳香清雅,健脾開胃,素有“火腿熬湯,垂涎流芳”之譽。此外,制作調味用的高級清湯(頂湯),火腿更是主要的鮮味原料。事實上,不少菜肴原料、高檔名食,如海參、熊掌、魚翅、駝掌、蹄筋、猴頭菇及冬瓜等,本身滋味清淡,有的甚至沒有什麽滋味,與火腿肉、火爪、火腿皮或火腿骨同燒煮,才鮮香入味,相得益彰。
宣威火腿是腌臘肉制品,含有壹定的鹽分,因此烹調制作火腿菜點,要格外註意成品的鹹度。火腿菜不宜采用紅燒、幹燒、醬炙、鹵制等方法。同樣,在這類菜肴中,亦不應配用火腿。烹調以火腿為主的菜,壹般忌用醬油、醋及茴香、桂皮、咖喱、五香粉等香料或各種色素,否則會改變或失去火腿的特有風味。事先蒸煮供配菜用的原料火腿,可加少量白糖或冰糖及料酒,以減鹹增鮮,如用葡萄酒則更為理想。火腿菜除少數特殊風味的菜品,如“拔絲火腿”、“火夾魚”、“裹炸火香肉”及煎、貼的火腿菜外,壹般不宜掛糊、上漿、拍粉、需要勾芡的,亦宜用薄芡汁,以盡量保持火腿保持火腿獨特的色、香、味、形。另外,牛、羊肉類菜肴,除?“扒燒牛筋”及全羊席中的“火腿紅燒羊皮”等特殊菜品外,習慣上很少與火腿搭配組成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