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川農場是在王鎮將軍的親自指揮和關懷下建立的。
王鎮將軍曾於1959和1962兩次視察軍川農場。工人們把王鎮將軍視為農場的壹員,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老國王頭”。
不尋求個人特權
王鎮將軍經常穿著破舊的黃色軍裝和壹件普通的藍色外套。他有壹張瘦瘦的臉,面帶微笑。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工人願意接近他,和他聊天。
剛開始聽說王鎮將軍要留下來,食堂的同誌有些擔心:“壹個部長三星將軍吃什麽飯?”當時物質條件差,軍川遠離城市,不可能買到山珍海味。為了表達農場工人的意願,食堂的廚師們還是想盡辦法安排食譜,準備了雞、魚、肉、蛋。沒想到將軍的秘書小王特意讓負責生活的管理員張說:“不要多要飯,兩個菜,壹個豆腐壹個白菜。”
“這怎麽行?”
“兩位糧部長太多了,妳們要的更多,不能只給回報。我要被罵了。”
吃飯時,老董師傅和許助理很不好意思,知道同誌愛吃狗肉,特意盛了壹盤。大臣沒有拒絕,而是轉身告訴大臣,除了夥食費,狗肉的錢他出。
20世紀60年代初,在農場修建招待所之前,王鎮部長像工人壹樣睡在宿舍裏。早上醒來,他高興地對洗臉的戰友們說:“真累,太感謝了。好多年沒在炕上睡過了。”
王部長嚴於律己,十分關心群眾。他親自到工人們居住的小屋看望他們,與他們促膝談心,詢問生活情況,房子是否漏水。他對J隊長說,要多關心群眾,讓工人過得越來越好。
種植“試驗田”
王鎮將軍視察軍川,鼓勵工人們把北大荒建成“北方大倉庫”。
為了提高標準化作業水平,增加作物產量,推廣應用新的高產技術措施,王鎮將軍建立了大豆試驗田。這塊地位於徐佳飯店北面8號,被壹隊員工稱為“高標準、高質量”的生產訓練場所。王鎮將軍親自審核技術措施,無論是管理還是收獲,從春播到秋收全程嚴格要求精耕細作;百年試驗田獲得大面積豐收,畝產達到401斤,實現了高產,從而推動了整個田間科學耕作工作邁上新臺階。
走“鵲橋”
20世紀60年代,王鎮將軍訪問軍川並與墾荒隊員交談時,問墾荒隊員生活中有什麽困難。墾荒隊員對王鎮將軍說:“北大荒的生活條件艱苦,但我們感到很充實。就是缺少壹個大姑娘,抓老鼠是男的。”這句話原本是個笑話,但被王鎮將軍記住了。他說壹定要幫助墾荒隊解決個人問題,讓他們都成家立業。
王鎮將軍回京後,開始動員城市女青年建設北大荒邊疆。僅哈爾濱就有200多名女青年來到軍川農場定居。
從此,軍川農場男多女少的歷史結束了。
王鎮將軍提議開發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位於中國版圖東北角的密山、虎林、饒河、寶卿等縣的廣大土地,歷來被認為是壹片廣袤的荒地。歷代統治者都在這裏頒布“開荒令”,吸引流民開墾無地荒地。但是,成效並不大。北大荒依然地廣人稀,村落難找,人跡罕至。直到新中國的誕生,這片被當地村民稱為“筷子壹插就能發芽”的黑鈣土才蘇醒,萌發出勃勃生機。1958年春,解放軍十萬復員官兵進軍北大荒,屯墾戍邊。他們把長滿榛草和野生動物的荒地建成了該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將軍指揮壹個總的計劃。
北大荒的開發是在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後開始的。誌願軍開始分階段撤回祖國,第壹個五年計劃宣布實施,國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其中,時任鐵道兵司令兼農墾部長的王鎮將軍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第壹個提出開發北大荒的人。
1954年5月底,王鎮將軍赴黑龍江視察鐵道兵(即鐵道兵第五師)8505部隊,視察綏化、賈母部分荒地。同年秋,王鎮將軍視察了第五師司令部的湯原農場,檢查了士兵生產的卷心菜、西紅柿和茄子等蔬菜。壹個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宏偉計劃已經萌芽。在師司令部召開的連隊以上幹部會議上,王鎮指出:“要辦好農場,為國分憂,解決部隊吃菜吃肉的問題。妳們過渡以後,有的同誌要辦國營農場,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好準備。”在王鎮將軍的指揮下,第五師副師長於幼卿帶領復員大隊800多名官兵和數百名參加鐵路建設的勞改犯進入老虎林設點。1955元旦,第壹個以鐵道兵名字命名的國有軍墾農場——850農場在虎林西林西崗成立。那壹年,850農場開墾了25萬畝,播種了2.5萬畝,修建了簡易道路,建造了能容納1萬多人的草房。
1955年8月4日,王鎮將軍向黨中央、中央軍委提交了《關於開發北大荒》的報告,提出投入1955-1957開發密山、虎林、饒河地區的荒地。除了向約20萬生產者及其家屬和牲畜提供糧食外,還可以上交25億斤商品糧。王鎮的報告受到彭元帥和當時的總參謀長黃克誠將軍的稱贊,中央很快批準了的報告。1956年春,密山鐵道兵農墾總局成立。接著,鐵道兵第三師代理師長黃率部官兵進入寶清縣南橫林子地區,組建八五二農場。廣東湛口第四師副師長羅培興等人在迎春創辦了八五四農場。八五農場是九師的孫建立的...王鎮還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國有地方農場抽調了壹批懂業務技術的幹部,加強對軍墾農場的管理。並提出了“墾、產、建、積、擴”的“五邊”方針。到1957年底,壹大批以“八”字頭的軍墾農場初具規模,為進壹步開發北大荒、擴大軍墾農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宏師十萬展宏圖
從65438年到0958年,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的第壹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剛剛起步。根據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中央決定裁減壹批軍隊。65438年10月24日,中央軍委發出“動員10萬復員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2月24日,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下發《關於離退休幹部轉到國營農場生產建設具體事項的通知》。
根據中央的安排,從今年3月起,解放軍各軍兵種,包括機關單位、野戰部隊、軍事院校、後勤部隊和軍隊醫院的復員官兵,從全國各地(西藏、新疆除外)陸續來到北大荒,其中包括7個預備役師、4個預備役醫院和2個獸醫院。預壹師和預七師是兩個建制師,連武器都帶了。事實上,員工總數超過81,000人。這就是當時被稱為“十萬復員官兵出征北大荒”的新聞。
這些官兵中,有經歷過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老紅軍,有民族戰鬥英雄,也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功的英雄。如果說有黃繼光連副教導員郝,就有親自指揮邱連攻占391高地的參謀長吳品清;上甘嶺戰役中堅持隧道鬥爭十四晝夜的左尚希,榮立二等功。此外,還有大量的軍事工程技術人員、理論和軍事教師等。他們不顧個人名利,高唱“給黨壹顆紅心,英雄就卸甲上戰場”。他們依然像唱著保家衛國殺敵過河的戰歌壹樣向北大荒進軍。
據時任農業部書記處主任、時任哈爾濱軍工政治部助理丁等介紹,,當時氣氛很熱烈。壹列列軍車陸續駛入密山站。只有壹萬多人的小城密山沸騰了,家家都擠滿了房間。大街小巷,人來人往,都是穿著黃色制服的官兵。4月13日,密山站廣場舉行萬人大會,歡迎解放軍復員官兵進軍北大荒。大會主席臺兩側,有兩條醒目的標語:“米虎保饒李茜沃野變成良田;完達山腳下的英雄,建設了他的國家,他的家園”,橫批是“辛苦”。這是王鎮將軍親自寫的。王鎮佩戴三星將軍肩章,發表動員講話。與會官兵見證了這位從南泥灣到北大荒身經百戰的老將軍的風采,歡呼聲如雷。
在黑土地上戰鬥
農場生活的起點很艱難。由於搬遷、搬遷、擴建,大部分分公司、公司的房子都沒房了,沒有壹畝地。都是荒地,老虎熊出沒,狐貍兔子安家。大家放下背包,開始割草,砍樹條,選壹個高壟支撐窩棚。這種窩棚極其簡單,用草繩綁上幾個人字形架子,再綁上橫擔,蓋上羊草就可以擋風遮雨了。然後在裏面鋪上厚厚的草,把背包攤開,這就是落腳的地方。有的隨軍家屬也是幾個家庭共用壹個“窩”,中間掛壹個布帳篷,這是兩家的分界線。
有些地區吃飯也是個問題。按照軍委規定,復員官兵第壹年的口糧由地方供應,供應標準也是按照軍隊標準。但由於地區偏遠,交通不便,供應的食物壹時無法送達。因此,壹些農場不得不組織人力從數百英裏外的國庫運送口糧。壹些農場暫時用原糧充饑,煮大米和小麥,因為他們沒有食品加工設備。吃住都是這樣,其他生活用品極度匱乏。火柴、肥皂、燈和蠟燭,甚至連衛生紙都買不到。工作環境是壹片廣闊的荒地,到處都是荊棘、塔頭甸子和沼澤。難度真的是難以承受。
然而,官兵們在困難面前沒有低頭。他們生產和建造。來自空軍、炮兵、坦克等特種部隊的官兵率先駕駛拖拉機,開墾了大量荒地。官兵們用最原始的方法爭搶種子。第壹年種了壹百多萬畝大豆,秋後收獲了壹千萬噸大豆。除了大規模的開荒、整地、建房,4000多名復員官兵還參加了八五農場雲山水庫建設,修復了全長114公裏的米虎鐵路,接受並完成了選伐優質木材10000余米,支援首都“十大建築”和大連造船廠建設等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這些從英雄的人民解放軍轉業的官兵,保持和發揚了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克服了各種困難,在他們幾十年屯墾戍邊的生活中,譜寫了壯麗的篇章。現在的北大荒不再荒涼,很多農場建起了人口密集的小城鎮,北大荒變成了北大荒倉庫。當年創業的官兵,有的積勞成疾,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大多有著灰色的寺廟和滿堂的兒孫,在北大荒度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春秋。雖然激情燃燒的拓荒時代已經過去,但他們開創的北大荒精神將代代相傳,永遠激勵我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