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火,上面有鍋,俗稱火鍋。火鍋在古代被稱為“古風湯”,因食物放入沸水中發出“咕咚”聲而得名。中國人吃火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考古資料顯示,距今5000年至6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的陶鼎,就是火鍋的雛形。
當時先民把采集、狩獵、養殖的糧食全部放在陶鼎裏,並在下面生火,邊煮邊吃,邊吃邊加菜。味道是混合的,所有的味道都壹樣。火和食物也給他們帶來了溫暖和快樂。
據考證,西漢就有火鍋,到了宋代,人們吃火鍋已經很普遍了。在南宋林鴻的烹飪書《山甲清宮》中,有壹段關於和朋友壹起吃火鍋的介紹。
甘龍成為了壹名火鍋推廣者。
涮羊肉真正成為名吃是在清朝。清代涮羊肉的本名是“野生火鍋”,起源於八旗關外賞野味的習俗。據《清代歷史檔案匯編》記載,“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設宴530桌,嘉慶皇帝1796登基時,用1550個火鍋設宴。”
據相關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曾經在30天內吃了60次火鍋,而清朝皇帝壹天只吃兩頓,也就是說每頓都有火鍋。當時人們認為火鍋有滋補作用,在皇帝的推動下,百姓也熱衷於火鍋。
清代李在《雨村詩話》中寫道:“暖鍋俗稱火鍋,故上菜最方便,天冷須在家用。六十歲以上,又苦又冷,每食必有。”李調元,四川綿陽人,似乎也成了火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