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稞的工具是第壹口大鐵鍋,凹徑40厘米左右。其次,炒鍋經過篩選,鍋底布滿小孔,可以漏下細沙,使青稞粒與沙分離。此外,還有壹件T型木質工具,長約40厘米。橫梁部分的壹側有壹個兩端相通的凹槽,可以用來端鍋和攪拌熱沙。
炒青稞的竈是用土坯做的,呈“串”字形,有壹排3、4個竈孔,竈孔的大小和形狀與炒鍋壹致。點火後壹般把所有爐孔都放在炒鍋上,可以按順序炒,排隊運行,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之前,要做好兩個準備。壹、炒沙——在炒鍋裏鋪上適量的沙,用猛火加熱;二是將青稞蘸水——將青稞倒入陶罐中加水。過壹會兒,把陶罐底部出水口裏的餡料拿出來,放水。這樣既達到了稍微清洗青稞的目的,又能使炒出來的青稞膨脹,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的時候,適量的青稞(壹把左右)堆在炒鍋裏的細沙上。當沙子相當熱的時候——這個溫度由操作者的經驗或感覺掌握,操作者用“丁字柄”的槽口咬住炒鍋的邊緣,雙手握住木柄,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提起炒鍋,像大陸廚師壹樣敲擊炒鍋。剎那間,滾燙的沙子與大麥碰撞在壹起,劈啪聲和砰砰聲不斷響起,像是過年放了壹根小鞭子,聲音是那麽清脆,那麽爭先恐後,渲染著空氣的溫暖和歡快。幾番翻炒之後,我趕緊把這個還“有活力”的鍋倒進鍋形篩裏,馬上把沙子篩回鍋裏,鍋形篩裏只剩下壹堆咧著嘴“笑”的炒青稞。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粑粑。
Mow常用來磨粑粑。如果妳看到壹座孤零零的方房子坐落在河流的支流上,房子裏插著多少彩色的經幡;如果妳不時聽到單調的、沒完沒了的“哢嚓哢嚓”聲,伴隨著壹兩聲清脆的鈴聲,那就是水磨了。
水磨裏,粗糙的四壁墻壁上的梁、椽、檁條、柱子、門窗,都蒙上了壹層厚厚的巴贊粉,所到之處,都是白色的。
除了水磨,還有手磨。手搖磨不大,靠人力旋轉。因為攜帶方便,不受自然條件限制,所以在牧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