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給寶寶定規則的時間“定規則的最佳時間”是2-6歲,這是人腦對規則的意識形成的時期。
2歲前,寶寶沒有規則意識,缺乏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不適合學習規則;2-6歲寶寶開始進入獨立探索期,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初步具備判斷能力,最適合接受新事物;6歲以後,寶寶的基本習慣已經養成,“立規矩”會很難。
二、如何給寶寶定規則?1.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往往父母做什麽都會模仿學習。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思維規範和行為習慣。
第二步:適當的方法
適當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更願意接受“規則”。在每個階段,嬰兒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和程度都不同。比如2-4歲的寶寶,正處於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的時期。家長可以從改變環境和互動反饋的角度,讓孩子更願意遵守。
在繪本的幫助下閱讀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每次跟寶寶講規則,寶寶根本不配合。在這種情況下,就讓“繪本閱讀”幫忙吧。比如繪本《大衛,不》可以告訴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書中的大衛是個調皮蛋,和很多寶寶都很親近。家長在給寶寶講解繪本的時候,可以聯系寶寶的日常生活,輕松給寶寶“立規矩”。
三、建立規則的原則1。規則要簡潔。
規則不是越多越好,規則太多,不僅執行起來復雜,寶寶也會有抵觸情緒。再加上規矩太多,大人和寶寶都很難堅持,規矩就會變成擺設。
2.規則需要靈活
規則不是“是”或“不是”的選擇題,也不是壹成不變的。比如嬰兒在1歲之前不能吃鹽,過了這個時期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用“妳可以做到,但是妳只要等到……”這樣的句式。
3.規則要明確。
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執行規則的正確方式,以及做錯的後果。比如過人行橫道遇到黃燈,這個時候應該走還是停下來...
4.實際壹點,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很容易“翻舊賬”,給孩子灌輸“妳為什麽總是犯錯”的思想。長此以往,孩子會開始否定自己,不利於自信心的發展。
5.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並及時執行。
為了更好地執行規則,必要的懲罰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孩子的長期記憶力較差,壹旦孩子違反了“規則”,家長要及時實施相應的懲罰。
比如給孩子制定了“不洗手不吃飯,減少半小時玩耍時間”的規則後,如果寶寶違法了,壹定要及時嚴格執行,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讓寶寶忘記。
給孩子制定規則不是限制孩子,而是給孩子設置壹個安全的保護線,激發孩子的“自律”,讓孩子在規則內獲得更完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