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口城市煙臺的大街小巷,妳會看到這樣的小攤:壹個小火爐,壹口煎鍋,幾張小飯桌,幾個小馬紮,就是這個小攤的全部家當;鍋裏或桶裏裝著紅薯澱粉或綠豆澱粉制成的粉塊,小桌上放著幾樣自制的調料,這就是這種小吃的全部原料。微風壹吹,鍋裏發出吱吱嘎嘎的響聲,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味。這就是煙臺的著名小吃——煙臺紅燒肉。
作為壹種地方小吃,煙臺紅燒肉的確切年代尚未考證。壹個比較常見的傳說是,100多年前,煙臺街有壹個姓段的兄弟加工粉絲。有壹次,兄弟倆剛把粉條的原料加工成粉胚,正好陰雨連綿,加工出來的半成品會變酸變廢。無奈之下,兩兄弟把粉胚切成塊,放在鍋裏炸,然後加入大蒜等調料,邀請鄰居來吃。沒想到很受歡迎。所以門市兄弟不再做粉絲,幹脆改做炸醬面的小吃。人有名字,菜也有名字。後來有人問這種小吃叫什麽。因為這種吃法是門氏兄弟創造的,而且加工中有煎、燉的工序,壹位民間智者說,姑且稱之為紅燒肉吧。煙臺紅燒肉由此得名。
煙臺紅燒肉來自民間,因其風味獨特而深受煙臺人的喜愛。但由於原料簡單,方法簡單,壹直很難做到優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精明的商人就看中了煙臺燜鍋的商機,將其收編改造。煙臺燜鍋已經成為宴會上的壹道名菜。但是原生原料肯定不貴,所以有三鮮紅燒肉,海鮮紅燒肉等等。其中燉品中加入了蝦、海腸(煙臺海鮮特產)、天鵝蛋(壹種高級貝類)這三種海鮮,當然比原來的好,因為加入了名貴的海鮮,價格自然高了,但離大眾越來越遠。
經過改造,煙臺燉品在賓館飯店裏很受歡迎,但大街小巷的煙臺燉品依然是煙臺人的最愛。很多成年後去了外地的煙臺人,每當想起家鄉,就會想起大街小巷特有的煙臺燉肉,想起用小鐵絲叉吃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