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走進貴州省森林村大竹

走進貴州省森林村大竹

以前經常聽文藝朋友、攝影愛好者、同事說起大竹,無不贊嘆它的森林覆蓋率高、文化底蘊深厚、生態人文環境好。它是天然的氧吧,也是人們休憩、陶冶情操、享受夏日的天堂。

資料顯示,貴州省武川縣大竹村海拔1,000米以上,地理面積22.8平方公裏,有700多戶3600多人。全村森林面積3萬多畝,森林覆蓋率86%,其中葵花松近2萬畝,茶葉3500畝,刺竹4000畝。

聽人家說的這麽好,資料看起來很吸引人,我也忍不住有看壹看的沖動。5月27日,終於發生了。

早上9點,我們坐了40多分鐘的公交車,終於來到了黃都和猿猴的岔路口。司機指著通往四面佛的盤山公路說:“這條路要是平了,就是大竹了。看看公路兩邊的山。到處都是幾十年的葵花松。”

上到山頂,又有壹個岔路口。左邊的牌子寫著絲棉,路右邊的牌子寫著大竹,大竹,指的是大竹自然村,現在是大竹村的核心區域。

通往大竹自然村的路兩邊的山都不高,每壹座山都是整齊的樹。這些樹木主要是松樹和冷杉,山腳下的少量房屋、田地和道路在林中若隱若現。

沿著右邊的路,每次岔路口都向右走,沿著彎彎曲曲的水泥路,穿過茂密的樹林,最後來到大竹自然村。寨門是高高的石柵欄,上面掛著“大竹”兩個古色古香的大字。

大竹自然村當地人稱之為大竹花園。它長、寬約2公裏,坐落在壹座山上,四周地勢較低,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清朝雍正年間,張的祖先開始在這裏生活和工作。

如今,大竹自然村有60多戶人家,住在千口灣和石井兩個小地名裏,中間隔著壹條小山脊。大部分是張氏家族成員,只有少數姓,如聶、王、何等。每棟房子都在樹的懷抱中,除了鄉間特有的家禽聲和偶爾從樹梢傳來的沙沙聲,極其安靜。

寨子周圍有參天古樹,樹木蔥郁;中間是壹個山塘,大竹人稱之為“千口塘”。以千口塘為界,東面有村落,西面有張祠堂和少量土地,千口塘周圍有壹些古柏木。無論從遠處看,還是從近處看,大竹自然村都是壹個森林中的村莊。

雖然是夏天,但因為海拔高,空氣清新,微風習習,站在寨子的路邊,讓人覺得世俗的煩惱隨風而去,內心很寧靜。

大竹自然村張氏家族第17代傳人張文和介紹,這些樹大部分是自然生長的,也有壹部分是群眾有選擇地保留下來的,還有壹部分是群眾砍伐其他雜木後重新種植的。

從張氏宗親的總體來看,從清朝雍正年間到現在,20代800多戶人家,大部分因為住不下已經搬出去了,只有60多戶人家住在大竹自然村。

大竹自然村的房子都是木屋,最早的日期是160,最近30年,典型的黔北民居風格,大部分是四臺三室。很多房子的門外都有壹個60厘米左右的屏耳門,也叫屏龍門。

有壹座清代長武造的房子。前面、後面和左邊都有大門。門是用很重的木質材料做的,兩邊有翅膀和歡樂廳。大廳裏供奉著祖先神龕,房子的墻上雕刻著形狀各異的鏤空窗花,大廳的墻上刻著“福祿·犀首”的字樣。雕刻手法精湛,窗雕構圖精美,想象奇特,歷史感強。

這裏的人們追求和諧的文化,珍惜生態,尊重自然,這不僅可以從幾棟距今110年的木房子上所繪的“和”、“威”、“桂”三個大字看出來,也可以從張祠堂內清二年立的“通神花語”石碑上的內容看出來。

當我們來到張氏宗祠,我們終於看到了“童燦華宇”的石碑。經過仔細辨認,上面的內容相當清楚:

人們常說:做人要恪守道德,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我們都期待鄉村有仁義之風,鄰裏有仁義之風是我們的天性。不遵守家法,犯了錯,小錯就要受罰,大錯就要被起訴。

1.如果參與議事時發生爭執,宗族不追究,但有攻擊性和支配性者,罰款五千便士;

2.放生火燒山森林的,將被處以1.2萬元罰款;

3.賣柴的人不準賣自己的林,也不準賣別人的林;

4.放牛馬害他人苗,壹窩苗罰三文錢;壹窩玉米,罰款四便士。罰款要上交祠堂,不得私自返還;

5.凡舉報或抓到偷田裏大米或山上糧食蔬菜的,獎勵500元,並將小偷綁進祠堂查處;

6.砍樹皮的人將被罰款兩千便士;

7.把自己的山林砍下來燒聖火,會作為集體山林填進祠堂。

以上各族群應嚴格遵守,人人清除林中雜草,使森林繁衍生息,為子孫後代所繼,使人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我們的山更綠,成為壹個禮貌和仁慈的土地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代表團團長:張明珍

族長:張廣宣

見證人:張張興珍張壽山張德善

它成立於清朝宣彤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碑文上寫有許多關於家庭管理的內容,其中有四項與山林保護有關:“對放生火燒山森林者,將處以1.2萬元罰款;賣柴火,不管是不是林與人之間的山野,都不準賣。如果犯了罰款6000條;砍樹皮罰款2000元;砍荒山燒火苗,這就還業填進祠堂觀山。"

張文和告訴我們,這個碑是張氏十二代人立的。現在110年過去了,張人壹直在遵守祖先定下的約定,保護森林,就是現在的生態環境。

在村民心中,樹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們會在除夕、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祭拜樹神,祈求平安。

張家祠堂旁的楓香DBH約1.5米,非常粗壯。是參天大樹,千年樹齡,掛著紅布。張文和說,這是他們的樹神。他們每次祭拜,都會帶壹個刀頭,三根香,四杯酒,糖果等。,而且這種儀式是家家戶戶自發的。

和張文聊天得知,村裏的樹以冷杉和松樹為主是有原因的。20世紀50年代末,為完成上級要求,大竹鄉政府組織全鄉勞動力砍柴煉鋼。當地山上的雜樹全部被砍伐,只有杉木、松柏等重要木材得到保護。村民們看到到處都是凸起的山頭,非常心疼,就主動到山頭上采集松子,種在那些砍下來的山頭上。

“松樹不容易種。都是用松子埋在土裏,讓它們自己生長。”70歲的老黨員張說,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但種松樹的事他記得清清楚楚。那時候是壹個大群體,秋冬的生活方式很少。家家戶戶都去撿松子埋了好幾年。

從民國時期開始,張姓人就在村落或村落中勞作,並不斷在村落或村落中宣傳張姓人“教育同川”的觀念,並頒布了保護森林環境的管理辦法,要求各組村民輪流愛護。任何人發現樹木被砍伐或動物踐踏樹苗都必須向鄉政府報告,從而促進了全鄉林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山林地下放到壹家壹戶,每個人都要幹自己的活,沒時間管自己的山林。鄉裏出臺規定,每戶每年出資10元,寨裏請人專職管理山林。

110年來,在張氏人民的帶領下,全村現已達到31000畝,其中松樹近20000畝,大竹村先後獲得“中國傳統村落”、“貴州森林村”、“貴州葵花松母種采摘基地”等稱號。

在張文和的帶領下,我們還看到了很多松樹、柏樹、杉樹、楠木等古樹,DBH超過1米。張文和說,葵花松又名海南五針松,是松科植物。生產的松子可食用,香脆可口。每年國慶節前後,向日葵松子的收獲季節,都會有外地人前來購買。30元的1斤松子增加村民收入。除了松子,大竹的林業經濟收入還包括多刺竹筍和茶葉。

同壹天,我們還在壹座有1.6年以上歷史的房子的大廳裏,看到了香上的“太陽”圖案。據說這個圖案是張氏家族成員張大學編輯的,他只刻了香的圖案。他請雕塑家歷時三年雕琢而成,圖案為“太陽”、“三羊開泰”、“雙鳳朝陽”。

張大學的弟弟張大仙就住在張大學家對面幾十米的街上。看到哥哥雕刻的這些圖案很好,他還請了壹個雕塑家到家裏,把月亮作為圖案刻在了香上。但後來,因為房子被燒毀,已經不存在了。

在壹棟居民樓裏,我們還看到壹塊“永章科鄉”的牌匾,是民國十二年,縣長何偉給的。相傳民國時期,大竹自然村曾是大竹鄉政府所在地,十二祖張德山被任命為東寶。他的工作非常出色,深受人們的支持。與此同時,縣令何偉送給他壹塊匾額,至今仍陳列在張的堂上。

大竹壹日遊感觸頗深。這裏植被茂密,空氣清新,山川相依,風景秀麗,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流連忘返!(宣國祥攝影報道於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