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1、祭竈。豐港鄉的農歷臘月二十三,即“小年”,又稱“竈神節”或“祭竈節”,主要習俗有掃塵和祭竈。
祭竈,是壹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全鄉差不多家家廚房裏都設有“竈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壹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豐港鄉壹般則稱為“竈老爺、竈老奶奶”。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壹家之主”的對聯,以表明竈神的地位。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同時也表明舊時竈神的地位。
竈王爺自上壹年的除夕回來後就壹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壹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壹家人的善行或惡行,也就是“回天述職”。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匯報,再將這壹家在新的壹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因此,對壹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竈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竈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竈人高喊壹聲“領”!然後熱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竈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女人是不參與祭竈活動的,據說,竈王爺是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竈,有“男女授受”之嫌。之後,便是洗臉洗手換新衣,放鞭炮,分食祭竈供品,喝酒(吃飯,這樣,整個祭竈儀式就圓滿完成了。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用的是石磨,人推。把黃豆浸泡24小時左右(當然要視氣溫高低而定時間的長短),待掰開豆瓣看凹下去的部分全部飽漲,即可上磨了,泡黃豆的水與磨制用水均為清凈的池塘裏面的水,因為不含堿。接下來的工序是把磨制成的原漿過濾、燒煮、點鹵、壓榨,這樣新鮮的水豆腐(即豆腐)和幹豆腐(即千張、豆腐皮)就做成了。
磨湯圓面是當地必做的功課之壹。首先是選上等的糯米,然後用清澈的池塘水浸泡,待米體飽滿後瀝水晾半幹。然後就是用石碾子碾,所需要的工具有石碾子、簸簍、籮(柳條編制)等。石碾子的動力當然還是人推,好在有湯圓的誘惑,累也就不在話下了。磨出的面看上去很白很柔,綿綿的很是誘人。那時湯圓的吃法很簡單,可以包餡也可以不包餡,包餡也十分簡單,就是紅塘,與現在的湯圓餡花樣翻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其實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的食品,寓意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大年三十,當地稱過年,年夜晚很隆重,基本上是能準備的全準備了,但基本上要有綠豆圓子(當地的壹種美食,以綠豆磨成粉,炸制而成),寓意團團圓圓,要有青菜豆腐,寓意清菜豆腐保平安。
大年初壹第壹餐壹般來說是吃餃子,此日不能掃地,不能潑水,不能動針線。大年初二風俗禁忌:女兒回娘家禮物忌諱是單數,要好事成雙。有送財神者不可說“不要”,要說“已有”。大年初三風俗禁忌:初壹到初三都是歲首,禁忌與初壹基本相同,參照初壹的忌諱。大年初四風俗禁忌:禁忌出門,都在家,因為民間說竈王爺來查戶口,不可外出。大年初五風俗禁忌:民間稱“破五”“五窮”忌走親訪友、可以打掃衛生、將垃圾送走稱為“送窮出門”。吃水餃、忌諱吃藕,忌梳頭。大年初七風俗禁忌:稱“人日”,忌諱動針線,不用刑法,不罰孩子等。大年初八風俗禁忌: 稱“谷日”豐收之日,大家年假結束,都來上班,生意人開市,互相送吉語吉言,大吉大利,恭喜發財。
婚嫁:婚典又名紅典。姑娘出嫁前,男方要送訂婚禮。出嫁前夕,姑娘要洗澡、更衣、束發、扯臉,又叫光臉(即用兩根線繩把臉上絨毛扯掉)。坐水桶、拜辭家神。當轎子來時,必須哭著上轎,名為思親淚。從屋裏到轎上不能下地走,由哥哥背著,或鋪上紅氈上轎(車),意為不帶娘家土。父母要向門外潑水,表示“覆水難收”,不會被男方“休”回。轎簾上貼“壹路吉祥”或“壹路福星”之類的小紅簽。姑娘要壹路小聲哭泣,表示戀家,以報父母養育之恩。富戶壹般都用三頂轎,第壹頂是接親的人坐,第二頂新娘,第三頂是伴娘。到男家後,送親的壹般吃罷飯即返回。伴娘要待三天後新娘回門時再跟著回去。
男家娶親之日則張燈結彩,焚香點燭,所有窗戶均糊上紅紙。並用紅紙封好壹個裝滿糧食的鬥。床褥下面藏錢、棗、花生、紅雞蛋等。待新娘花轎到後,在門前稍停放,男方即打開中門迎接。然後舉行拜堂禮,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入洞房後新娘要喝棗水,名早生貴子。這壹天鬧房往往鬧至天明(鬧房壹般是三天,在這三天中不計較老少輩數皆可參加,但本家父母和大伯哥是不得參加的)。在入洞房時要唱頌歌。(有專門從事此職業的中老年婦女唱頌)。
第二天,從新房用凳子架著梯子壹直搭到廚房。新郎、新娘從上面走到廚房祭竈。比較講究之家,凳子、梯子都要鋪裹紅氈。
第三天,女方和新郎壹齊回娘家,叫做“三天回門”。由女方家長宴請女方客人。回門走路秩序也有講究:回娘家時,女方走在前,男方在後面;待下午返回婆家時(必在日落前離開娘家),則男的走在前,女方在後跟隨。
喪:豐港鄉民間多為土葬,葬俗比較復雜。人過世以後必第三日才可出棺。出棺前壹天如挖成墓坑,則墓坑不可空坑過夜,要放壹物品(如鞋子等)在坑中。如當天挖,則不必放物品於坑中。除正常安葬外,有兩種與別地不同的習俗,壹是“丘棺”,在應該安葬的期間,如果擇不到好日子,或壹時找不到“吉利”的墓穴所在地,或父母新亡不足百日等情況,就要先把死者的棺“丘”起來,即臨時蓋以小屋,把棺存放起來。直到擇好合適的日子再正式安葬。
還有壹種習俗,即人過50歲以後,兒女及親戚每逢壽誕之日,要敬獻果食煙酒之類為壽禮,在壽禮中有壹種特殊的禮物,就是青磚(或青瓦)若幹塊。這樣,年年積累,到了七八十歲過世時,人們就用每年積累的磚瓦,給老人砌墓穴。將死者棺木放好後再封口。這種習俗群眾謂之“生祭”,或“生葬”。
嬰兒:嬰兒“洗三”禮相當隆重,大體有以下幾項內容:置紅色公雞和母雞於床前,產婦焚香祈禱,謂之拜床公、床母。然後由收生婆在桌案上擺觀音神像。收生婆拜畢,將艾水置於床前,並置兩個盤子,壹個盤內裝胭脂、爽身粉、茶葉、青布條、剪子、線等物;另壹盤裝有栗子、花生、棗、雞蛋(均染紅)。諸親交集於床前,將棗、花生等投數枚於盆內,並由親友、長輩往盆內投以銅錢。名為“添盆”。 親戚添盆後,由收生婆將小兒洗凈,搽粉抹胭脂,將臍帶塗上燒過的明礬。在洗小兒時,收生婆還念念有詞:“先洗頭,做王侯;再洗肩,當大官;不愁吃,不愁穿,觀音菩薩保平安。”洗完後還要讓嬰兒喝少許用大黃熬的水,叫做“三日嘗得黃連苦,終身富貴不受窮。”因大黃有清火去毒作用,故喝大黃水可以清洗小兒腸胃。“洗三”禮結束後,盆內所有錢物全歸收生婆所有。親友們則歡聚會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