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血管張力差,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不會太好,需要調整心態,鍛煉身體。
血管迷走性暈厥
暈厥是指突然而短暫的意識喪失,並伴有肌張力降低或消失,持續數秒至數分鐘,自行恢復。其本質是腦血流量暫時減少。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均可引起暈厥,但仍有許多患者根據臨床病史、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找不到病因,長期以來被稱為“不明原因暈厥”。
血管迷走性暈厥是指迷走神經介導的對各種刺激的反射,導致內臟和肌肉中的小血管擴張和心動過緩,外周血管突然擴張,回流心臟的靜脈血減少,使心臟具有加速和加強收縮的反射作用。有些人會因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受到過度刺激而突然心跳減慢,外周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腦內缺氧,表現為動脈性低血壓,並伴有短時意識喪失和自行恢復,無神經定位體征。血管迷走性暈厥非常常見,它經常反復發作,尤其是在情緒受到相當大的壓力、極度疲勞、痛苦、恐慌時,或在擁擠、悶熱的房間裏。近年來,有學者認為用“神經心源性暈厥”可能更合適,因為除心臟外,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都不受迷走神經支配。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暈厥。
壹、發病機理
雖然Lewis提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已近70年,但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基本病理生理機制是自主神經系統的代償反射受到抑制,不能維持心血管對長期直立姿勢的代償反應。正常人直立時,由於重力的作用,血液聚集在肢體下部,頭胸血液減少,靜脈回流減少,使腦室充盈,位於腦室的壓力感受器失去負荷,減少對腦幹中樞的沖動,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通常表現為心率加快,收縮壓略有下降,舒張壓升高。但是,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不能維持對長期直立體位的代償性心血管反應。有報道稱,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循環血中兒茶酚胺水平和心臟腎上腺素能神經張力持續增高,導致心室相對排空的高收縮狀態,進而過度刺激左心室下後壁的機械感受器(無髓C神經纖維),使對腦幹的迷走沖動驟然增強,誘發與正常人相反的反射性心動過緩和外周血管舒張,導致嚴重的低血壓和心動過緩,引起腦低灌註、腦缺氧和暈厥。
此外,已發現神經內分泌調節也參與了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發病機制,包括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兒茶酚胺、5-羥色胺、內啡肽和壹氧化氮,但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二、臨床表現
通常表現為站立或站起時突然暈厥。發病前可出現頭暈、註意力不集中、面色蒼白、視力和聽力下降、惡心、嘔吐、出汗、站立不穩等短期癥狀。嚴重的話可能有10-20秒。如果能對這種預兆有所警覺,及時躺下,就可以緩解或消失。剛開始時經常心跳加速,血壓可以維持。後來心跳變慢,血壓逐漸下降。收縮壓明顯低於舒張壓,所以脈壓差減小。當收縮壓降至10.7Kpa(80mmHg)時,可能出現數秒或數分鐘的意識喪失。少數患者醒後可伴有尿失禁、乏力、頭暈等不適。嚴重者可能出現健忘、恍惚、醒後頭痛等癥狀。發作時體檢顯示血壓下降、心跳緩慢、瞳孔散大等體征。癲癇發作之間通常沒有積極的跡象。現已發現血管迷走性暈厥可誘發驚厥性暈厥,易誤診為癲癇。可誘發高溫、通風不良、疲勞和各種慢性疾病。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對於反復暈厥發作,通過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發作時的癥狀和體征,再借助心電圖、腦電圖、生化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等必要的輔助檢查,不難確診,但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心源性暈厥:該病是由於心臟疾病引起心輸出量突然減少或心輸出量暫停,導致腦缺血。多見於嚴重主動脈或肺動脈瓣狹窄、心房粘液瘤、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Q-T間期延長綜合征等疾病。仔細詢問病史、體檢、心電圖變化,很容易區分。
2.低血糖癥:本病常有饑餓史或使用降糖藥史,主要表現為乏力、出汗、饑餓,繼而暈厥、意識不清。暈厥起病緩慢,發作時血壓和心率無變化。可查出無意識障礙,血糖降低,靜脈註射葡萄糖可迅速緩解癥狀。
3.癲癇:表現為驚厥性暈厥的血管迷走性暈厥患兒應與癲癇相鑒別,腦電圖和直立傾斜試驗不難鑒別。
4.直立調整障礙:該病的癥狀是從俯臥位直立或稍長時間直立時出現頭暈、眼花、胸悶和不適。嚴重時可引起惡心、嘔吐甚至昏厥,不經治療可迅速清醒並恢復正常。可以通過直立試驗、直立傾斜試驗等來識別。
5.癔病性暈厥:發病前有明顯的精神因素,人群前有。發作時意識清醒,屏氣或換氣過度,四肢掙紮,閉眼,面紅耳赤。脈搏血壓正常,無病理性神經體征。發作持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發作後,情緒不穩定。暈了就慢慢走,不會受傷。妳們往往有相似的發作史,容易區分血管迷走性暈厥。
此外,這種疾病應與過度換氣綜合征相鑒別。
動詞 (verb的縮寫)處理
目前仍缺乏針對血管迷走性暈厥的特效治療方法和藥物。對於壹些沒有先兆癥狀,經常突然跌倒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有反復外傷或經常暴露在脆弱環境中的人群,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治療的目標是減少嚴重暈厥事件的發生率和減少創傷。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方法很多,因人而異。
(壹)教育和改善生活方式
血管迷走性暈厥常由壹些因素觸發,有些可能只在特定情況下發生。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教育工作,盡量避免這些誘因,盡量停用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壹旦出現暈厥先兆,患者應立即平臥,可避免外傷和暈厥。有報道稱,在復發性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中,前驅癥狀時屈伸四肢有助於預防暈厥,這可能與骨骼肌泵血增加靜脈血回流有關。增加液體和鈉鹽的攝入也可能有助於防止暈厥。Younoszai和El-Sayed發現,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每天至少服用2L液和120mmol鈉(約7g鹽)可使血壓升高,血容量增加,暈厥頻率降低。壹些臨床醫生也建議站立訓練,類似於“脫敏”療法。讓患者每天靠墻站立10 ~ 30 min,逐漸適應這種姿勢能力變化的影響。
不及物動詞摘要
對於暈厥患者,首先要獲取三方面的信息——病史、體格檢查和常規12導聯心電圖。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為暈厥的診斷提供了方向。心電圖有助於排除很多心源性疾病,然後進行針對性的檢查,盡可能確定暈厥的原因。典型病史和體格檢查可作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診斷。但對於沒有前驅癥狀、易受外傷的高危患者,最好做超聲心動圖和直立傾斜試驗做進壹步評估。
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治療以宣傳教育為主。鼓勵患者增加水和鈉的攝入量,盡量避免觸發因素。當前驅癥狀出現時,他們應該立即平躺,彎曲他們的胳膊和腿以避免外傷。如果患者願意,可以嘗試站立訓練,每天靠墻站立5分鐘,逐漸增加到15 ~ 30分鐘。無前驅癥狀易受傷的高危患者應服用預防藥物。建議服用甲氧氯普胺,壹天5mg,壹天三次,如果還是出現,可以增加到壹天10mg。如果癥狀緩解但仍不能完全控制,可加用氫化可的松,每日0.1mg,或服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果患者1年無癥狀,可以逐漸減量直至停藥,但如果癥狀復發,就需要重新開始服藥。
壹般來說,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預後較好,但對於老年人,由於暈厥風險較高,更應引起重視。
復制給妳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