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訴妳,她60歲才學會讀書,妳會覺得有點晚嗎?但有壹個人,不僅起步這麽晚,還堅持下來了。她就是78歲的江·。
蔣60歲學會了讀書,76歲出版了壹本書。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怕起步晚,但我怕人生短。”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壹下這位不屈不撓的老人,江。
“不怕起步晚,就怕人生短”是江的座右銘,也是她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2013年出版了壹本名為《我亂的時候,我窮的時候》的書,裏面全是中國戰亂饑荒時代的真實故事。蔣是這本書的作者,而這本書出版時,蔣已經76歲了。
蔣:“鄰居說,哎呀,這老張老太太是文盲。她是怎麽寫這本書的?”他們中的壹些人會說話。妳只是開始得有點晚。我說,我不怕起步晚,我怕人生短。"
這些都寫在打印紙的背面,是《亂時窮時》的原稿。這位老人手稿上的字看起來有點歪歪扭扭,但許多人不知道,江直到60歲時還是個文盲。60歲的時候,她開始做壹件別人做了很久的事情——學習閱讀。
江:“當我開始學習閱讀時,我的妻子去世了。他在車禍中離開了。女兒說,媽媽,妳不要整天想著我爸。想也沒用。學會閱讀。”
學會認字以便給孫子讀童書是最初的動力。當初和她壹起學認字的有三個老人。江的硬件條件最差。別人有拼音書,她卻是從寫歌詞和快板開始學的。
蔣:“我把快板壹個壹個看,看完了再寫。我編了快板,看了又寫。我現在還記得,不忘。”(記者:妳放棄了妳所學習的壹切嗎?)好吧,我已經放棄了,那我就堅持下去。這是勝利。"
老太太的堅持,讓這個遲來的開始獲得了成功。她開始每天看格林童話和天方夜譚,但她就是覺得她的故事比書好看。75歲的她做了壹件在別人眼裏起步較晚的事情——邊學寫字邊寫作,寫自己的故事。
女兒張愛玲成了她的張老師,每天下班後幫她糾正錯誤,補生詞。漸漸地,老人有了自己的小字典,筆記本的皮已經被撕破,大大小小的字跡記錄著他不會的生詞。
從此,老人仿佛被釘在了沙發上,壹個沙發墊,壹條枕巾,壹支筆,壹疊打印好的廢紙,從早到晚。
江:“只要我睜開眼睛,唯壹會耽誤我的就是吃飯和上廁所,剩下的都用來寫作了。”
這時,老人又在他的座右銘上加了壹句:“不怕起步晚,就怕人生短。不要偷懶。”雖然這些字很嚴重,但是老人把懶字寫錯了,改錯壹般都是他女兒來做,不僅幫她改錯,還會幫她怎麽開頭寫故事。
記者:“妳也沒寫過故事。妳壹開始知道怎麽寫故事嗎?”
蔣:“我不知道怎麽寫。我壹天寫不出壹個字。壹天就寫幾個字,說明我累了。”我壹寫,就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我不想說廢話。如果我能用兩個字來解釋這個,我肯定不需要三個字。“張老師”教我,妳寫書的時候,感覺旁邊有人在聽妳講故事。妳給旁邊的人講個故事,這樣寫。"
有壹次,江寫了壹個故事叫《闖關東》,被張老師連續批評,修改了三次。
那幾天,女兒每天六點起床,發現老母親正在點臺燈,返工作業。漸漸地,姜記的越來越多,細節也越來越好。在後來成為單獨故事的大宿舍裏,江用幾筆生動地描繪了大家睡在壹起的情景。
在所有的故事中,最難寫的是《饑餓的兩年》,以第壹人稱敘述了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時期,她和兒子缺糧,受到婆婆的不公平對待。那段時間的慘痛經歷,連回憶都需要勇氣。
記者:“寫了壹半,寫不下來的時候,我沒有想過把它挑出來。不寫嗎?”
蔣:“不行,不行,我得把它記下來。我要把自己的困難寫下來,讓我的孩子知道我是怎麽活下來的。”
經過半個月的痛苦堅持,江終於寫完了《兩年的饑餓》。這個故事是女兒放在博客上的,後來被推薦讀圖書館雜誌成功發表。江的第壹部作品就這樣為人所熟知。
蔣:“我寫了壹萬四千字,它真的發表了。還郵寄了3000多元的稿費。這次我太開心了。我沒想到我寫的東西能出版。我高興得壹夜沒睡好覺。”
沒想到的是,她寫的故事發表在2013,發行了6萬冊。老太太像個辣椒,老了就變紅了。
讀者:“書裏寫的都是她。在她的時代,在她的時代,有些東西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她的書裏很少看到四字成語和名人典故,但老人寫的每壹個故事,在我看來都是聞到了農村的硝煙。”
姜總是說她的生活很好,但實際上她有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蔣:“孩子,妳都急著學什麽。我這把年紀,還能出書。我說不怕起步晚,就怕人生短。我想多活幾年,多讀書。妳們年輕人,到了六七十歲,開始學習就得迎頭趕上。我76歲的時候同時學會了寫字。我還出版了兩本書,第三本也即將出版。我想陸續出版。”
記者:“妳覺得他們開始做什麽了?最重要的是什麽?能做到嗎?”
蔣:“如果妳想做壹件事,妳必須下定決心,也就是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要三心二意,這件事會辦成的。
看完之後有什麽感受...
請大家分享壹下感受,謝謝!
成功永遠屬於加倍努力並堅持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