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唐朝的首都在哪裏?

唐朝的首都在哪裏?

長安,東都洛陽。

隋稱大興城,唐改稱長安城,即現在的市及其附近的郊區所在地。以下均與唐代長安城相稱。

唐代的長安城是壹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非常規整整齊。它的形狀和漢代的長安城壹樣,也受當地地形的影響。因為唐代長安城所占據的平原恰好是東西向開闊的,但南北卻受到了少陵平原和龍首平原的制約。據實測,東墻春名門至西墻金光門,東西寬97,265,438+0m(含第二道東西墻厚度),南墻明德門至北墻玄武門以東,南北長86,565,438+0m(含第二道南北墻厚度)(1)。兩者對比,東西長1070。

唐代長安城平面布局整齊劃壹,東西對稱嚴謹。宇文凱首先確定了城市的中軸線,然後圍繞它向左右展開。唐代長安城中軸線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外郭城的明德門為南北線,即承天門大街(又稱天街,在承天門和朱雀門之間)和朱雀門大街(朱雀門和明德門之間)。因為有壹條中軸線貫穿整個城市,井的平面布局井然有序。

宮城是整個城市的核心,位於城市的北部中心,周長8.6公裏,面積約4.2平方公裏。沒有南北向的大街作為中軸線,以區別於皇城和郭城。這在設計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因為宮城是天皇居住的地方,所以處處都彰顯著至高無上的特質。其中軸線由承天門、太極堂、梁毅堂、甘露堂、顏佳堂、玄武門(略向西)組成,位於城市中軸線北段的中心。這些建築高大雄偉。承天門大街和朱雀門大街雖然是無憂直入,但與宮城中軸線相比只是附屬物。宮城的建築基本保持了東西對稱,只是在增加了新的廳堂後,這種格局發生了變化。

皇城緊靠恭城南面,周長9.2公裏,面積約5.2平方公裏。南北7條街,東西5條街。承天門大街(又名天街)把皇城分成兩部分,所有建築都對稱地排列在它的周圍。承天門大街東西兩側為南北走向,東西分別為東廳和西廳。東部有省,西部有省;東有左吳圩,西有右吳圩;東有尚書省,西有思農寺。東邊有左領衛,西邊有右領衛;東有太仆寺,西有宗正寺。東邊有太常寺,西邊有裂寺,基本上是東西對稱的。至於安上門大街以東,漢光門大街以西,因為機關的排列不重要,所以沒有遵守東西對稱的原則。

外郭城是壹個周長36.7公裏,面積84平方公裏的大長方形,完全呈棋盤狀對稱布局。東西有14條街,南北有11條街,把整個城市分割成大小不壹的方莉。“百家如壹盤棋,十二街如菜地”(2),是對這種情況的真實描述。由於朱雀街是整個城市的中軸線和主幹道,將整個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因此城市的東西部分有五條南北向的街道,形成了對稱的街道格局。據實測,朱雀街寬度為150米(最寬處為155米),東面南北五條街依次為67米、134米、68米、68米、25米(東順城街);西面五條南北向街道分別為63m、108m(剩余寬度)、63m、42m(剩余寬度)、20m(程喜順街)。從測量結果中不難看出,朱雀街以西的南北五條街的寬度雖然比東五條街略窄,但應該承認,東西對稱的格局仍然得到了嚴格的保持。這表現在:通往南墻門的街道寬闊,而棲霞門大街和安華門大街的寬度大致相同;其他通往北墻門和皇城門的街道都有60多米寬。只有通往光化門的街道還保留著42米,這應該不代表它原來的寬度。東西順城街狹窄,只有20-25米寬。這種設計既保持了對稱布局的特點,又充分滿足了城市交通的需要。唐代長安城的核心在北面,所以南墻上的三個城門向中間收縮,通向它們的街道寬度在108米到155米之間,應該是很合理的。這三條平行的街道,無憂無慮,心胸開闊,筆直,綠樹成蔭,可以襯托出皇城和宮城的宏偉。東西向的順城街很窄,這是因為越靠近城墻,行人越少。東西向街道14條,通往東西向城門的街道也比較寬闊。其中皇城南面的橫街直通春明門(東出中門)和金光門(西出中門),寬120米。但從設計布局上看,東西向的街道南北不對稱。唐代長安城的街道縱橫交錯,像棋盤壹樣,兩邊挖著排水溝,種著槐樹、榆樹、柳樹,又高又綠,使長安城看起來很壯觀。

這些排列整齊的街道把所有的居民區分割成大小不壹的方莉,歸長安、萬年縣管轄。以朱雀街為界,長安縣管理西城55個廣場,萬年縣管理東城55個廣場。因為城的東南角直角曲折,所以實際上是54個正方形。後來因為興慶宮占了壹個半正方形,所以變成了53個正方形。但是大明宮丹鳳門大街把兩個廣場分成了四個廣場,城東還是55個廣場。這些整齊劃壹的方莉,以朱雀街為界,有著嚴格的東西對稱布局。皇城南面東西共九列,每列10方(第壹列8方,第二列8方),南北共10列,每列9方(朱雀街東面第四列7方,西面第四列7方),共計86方。以朱雀街為界,東面五排廣場的東西寬度分別為562m、700m、1022m、1032m、1125m;西面五根立柱的東西寬度分別為558m、683m、1020m、1033m、115m。從這些圖中可以看出,皇城南面的朱雀街東西廣場是完全對稱的,對應的柱子東西寬度幾乎相同,基本壹致。雖然只測量了宮城皇城西邊的聚德廣場(金光門以北),但其東西寬為1115米,相當於朱雀街西邊第五柱廣場的寬度。這證明因為南北向和東西向街道的寬度已經確定,宮城和皇城的東西向柱子也是對稱排列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的廣場都是東西對稱排列,所以特別整齊劃壹。真的是“邊關分塊,巷巷皆行墨”“街道筆直筆直,自古無與帝都比”。(2)各排方塊的南北長也已得到證明,但從實測圖形中可以看出,南北排方塊並不是對稱的,只有根據地理特征來定義各排方塊的長度,以盡量保持單壹地形。所有的廣場都被高大的圍墻包圍著,通常在東、西、北、南四個方向都有十字路口,每壹邊都有壹扇門。除特殊情況外,不允許再開臨街的門,“三絕”除外。也就是說,三面被堵,不能開門到房的居民,允許開門到街上。皇城以南36號廣場只開東西向街和東西向門,不開南北向街和南北向門。這是因為宮城在北方,“不想因開北街沖城門而氣餒”(2)。其實不是這樣的,應該和地理原因密切相關。皇城南邊的廣場面積小,人口少。只開東西向的街就夠了,沒必要開南北向的街。有十字街的地方,十字街的寬度為15米。被十字街隔開的四個區都有各自的十字街巷,把整個廣場分成16個小區。這些車道的寬度壹般都在2米以上。按照唐人的習慣稱呼,對坊的四個角都用東南角、西南角、東北角、西北角的名稱。靠近東、西、南、北四個方門的部分稱為門南、門北、門西、門東;房內十字街中心路附近的區域,稱為“十字街東以北”、“十字街東以南”、“十字街西以北”、“十字街西以南”。④

這幾個十字路口的廣場也是東西對稱布置,從十字路口東西四個小區的標題就能看得很清楚。這也說明在壹個正方形內也遵循東西對稱的原則。當然,除了壹個廣場內的十六個社區之外,還有許多由微小的路徑劃分的小巷,數量之多,讓人實際上可能會迷路。唐代長安城的這些方莉是達官貴人和普通居民的居住區,也是各種宗教的僧侶、工匠和小商販活動的場所。作坊裏榆樹很多,劉成興,苗圃果園,私宅裏竹子栽培的勝利,讓作坊的景色迷人,讓人流連忘返。但是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巷中有墻有門,容不得捉奸。”。有時候,每天晚上街上的鼓聲響起後,行人必須回到廣場上,否則就會夜犯,受到巡邏武士的嚴厲懲罰,甚至棍棒打死。“六條街不行人,九條街空壹輪月”(2),每晚都體現了這種宵禁。只有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的晚上,城裏的男女才可以自由出入街頭,賞燈。事實上,唐代長安城內廣場有城墻,街道如胡同,與今天城內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的情況大相徑庭。這種圈地和嚴格的管理制度,除了整齊劃壹,顯然也是為了加強統治。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是東、西城,也是按照完全對稱的格局排列的。東城位於皇城東南角(今Xi交通大學西),西城位於皇城西南角(今西北工業大學西)。兩個城市各占兩個廣場,城內有井字形街道,每條街道寬16米,兩邊各有兩個門。兩市各有220個產業,分布在四面八方,“四通八達的舶來品,都是積累的”。東石城東北角有個放流池,通向河道西流,人稱“海池”。後來,在西施的西北角還挖了壹個放流池,用來從永安運河引水,與東石池保持東西對稱。管理市場和物價水平的機構也相應設置,如東市局、東平局、西市局、西平局,都屬於太傅廟。被之字形街道分割的市內九個區被街道包圍,各行各業的店鋪也沿街而開。路面壹般6米。在每個小廣場內,都有許多小巷子。從西城的發掘來看,除了店鋪,還有手工業作坊。有大衣鋪、秋鋪、秤砣鋪、絲綢鋪、賣蠟燭的鬥家鋪、侯景賢典當行、張家樓酒樓、陶氏酒樓、珠寶店、波斯公館、鬥壹櫃等。東市的公司和西市的公司相似。會昌三年(843)六月二十七日晚,東市失火,燒毀“曹門西十二行店鋪四千余家”(5)。這說明店鋪多。但相比較而言,西方市場比東方市場更繁榮,“浮浮浮,無計可施”。由於東城靠近三宮,王公大臣多住在東城附近,府邸“尊貴”,占地廣闊,商人無處落腳,只好“回西城”進行貿易。當然,西城靠近永安運河和漕河,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交通便利,這也是它優於東城的重要原因。此外,暢通無阻的“絲綢之路”也促成了西域市場的繁榮,因為西域商人大多從開元門(西域北第壹門)或金光門(西域北第二門)入城,西域市場成為他們最先落腳的地方。西市商人眾多,業務也十分廣泛,這與西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每年正月十五賞燈,西施是最熱鬧的地方,也是對王公貴族吸引力最大的地方。當然,這並不是說東市不繁華,而是“復雜,略遜於西市”。

唐代長安也有三組宮殿,分別是宮城的太極宮、龍壽園的大明宮和春明門的興慶宮。由於朝向的不同,壹般稱為西太極宮,東大明宮,南興慶宮。

宮城太極宮,隋朝又稱大興宮,是隋朝和初唐的政治統治中心。它位於城市的北部中心,占據“九二”高地,寺廟眾多,氣勢宏偉。除了幾個廳作為中軸線外,其他的廳、臺、亭、閣基本都是圍繞中軸線對稱布置的。據《長安誌》記載,太極宮有21殿,陽臺上亭臺樓閣不計其數。宮北有東、西、南、北四面四海、山池,與陽臺上的亭臺樓閣相映成趣,風景如畫,是皇帝遊玩的地方,即禦花園。太極宮的東面是皇太子居住的東宮,西面是嬪妃居住和朝廷官員學習技藝的冶父宮。兩者都有大門與太極宮相連,實際上構成了整個太極宮的組成部分。

龍頭上的大明宮原名永安宮,是貞觀八年(634年)為皇帝李淵避暑而建,次年改稱大明宮(二)。因風痹,皇帝高宗痛恨太極宮,於隆碩二年(662年)稱蓬萊宮,大興土木,成為唐代長安最宏偉的宮殿。大明宮只有33個大殿,陽臺上亭臺樓閣不計其數。經過考古發掘,證明它的南半部是壹個東西向的長方形,北半部由於東墻西移,向西北傾斜,略呈梯形。如今大明宮實測周長7.6公裏,面積3.2平方公裏。(3)大明宮南面有五個大門,中間是丹鳳門(遺址位於爾瑪依娜路,強子東路以北)。丹鳳門大街將宜山、永昌分為四個廣場,街寬176米,是長安最寬的街道。從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大明宮的平面布局也是對稱的,有明顯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就是丹鳳門、漢元殿、鄭玄殿、陳子殿、蓬萊殿、韓良殿、玄武門。漢元寺是大明宮的正殿,其遺址就在漢元寺村的南面。今天測的東西有11,4個房間深,每個房間寬5米。它矗立在龍首院的頂上,殿下龍首院的南坡,鋪設成壹條70米長的衛龍路。衛龍路是三條平行的傾斜臺階路,中間壹條寬25.5米(即禦道),兩邊寬4.5米,中間壹條路間隔8米。寺內東西兩側有對稱的回廊、香鸞閣、奇峰閣,與正殿共同組成壹組對稱嚴謹、布局協調、氣勢宏偉的龐大建築群。站在衛龍路下,仰望漢元寺,它就像天上的宮殿下降到雲中,非常壯觀。宮北有太爺池,池中有蓬萊山。它被大殿環繞,高聳入雲,與碧波蕩漾的湖水相映成趣。接待外賓和舉行宮廷宴會的林德廳,就布置在太液池西面隆起的高地上。林德廳以林德年命名。由前、中、後殿連接而成,以中殿為主殿。中廳和後廳之間有厚厚的隔墻,沒有間隔,只有很窄的間隔。中殿高於前後殿,利用高空燈光,富麗堂皇,光線明亮。整個寺廟四周都是回廊,只是東西兩側的回廊被後殿左右兩側突出的兩個耳室隔開。後殿東西兩側有余壹樓及鄰樓,中殿左右兩側有對稱的東閣和西閣。整個建築莊重典雅,展現了唐代建築藝術的新風貌。林德殿的氣魄超過了今天北京故宮的太和殿。

春明門興慶宮是唐玄宗的政治統治中心。開元二年(714),舊宅改宮。它曾經是唐玄宗當臨淄郡王時居住的地方,位於隆慶廣場。唐玄宗封李隆基為名,為避諱,將隆慶廣場改為興慶廣場。開元二年,以方明命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永嘉坊的壹半並入宮中,擴大了興慶宮的範圍。經過多次大規模建設,壹座巨大的新宮殿群拔地而起。開元十六年(728),唐玄宗將政治中心從大明宮移至興慶宮。根據探測,興慶宮的範圍比較小。其東界為金家堡以西106米,西界為金京九路以東90米(興慶公園西門外),南至金緯十街(鹹寧路)以北84米,北至長樂廣場附近的東窯坊。其東西寬1075米。從探測數據來看,證明呂大方《興慶宮圖》(第775號)基本接近現實,僅與探測數字略有出入。魯圖及其碑文對興慶宮的描述更為準確。從平面圖上可以看到,興慶宮的正門也叫興慶門,正西開,位於西墻北段。可見興慶宮的建築並不對稱,這可能與宮殿是由老房子改建而成,沒有中軸線有關。興慶宮的正殿是興慶殿,位於興慶門北側,南面是大同殿,都位於興慶宮的西北角。在宮殿北半部的東面,有南熏堂、新射堂、金花落。興慶宮的大殿在它的北半部,龍池(也稱為興慶池)在南半部的中間。龍池西南有精進樓和花萼香會樓,正南是龍堂,東南是長慶堂,東北是沈香閣。這些建築以龍池為中心,共同構成了興慶宮的園林景區,是唐玄宗的遊樂場所。除了魯圖上的寺廟、亭臺樓閣、樓堂館所外,還有寺、鹹寧殿、義安殿、殿、冷經殿、會寧殿、費仙殿、同光殿、榮殿、五龍潭。但比起太極宮和大明宮,大殿還是少壹些。興慶宮建築雖少,但多為高層建築,氣勢恢宏。“東北好壹片霾,宮中好壹片煙雲”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記錄。

除了小巧玲瓏的民居園林和獨特的風景,城外還有規模宏大的園林區,即北面的禁園、東南面的曲江池、東面的華清宮和南面的樊川,都有壯麗的景色和各自的特色。禁園為“東陳,北,西漢長安,南都,東西二十七裏,南北二十三裏,周壹百二十裏”。園內亭臺相對,運河清澈,湖泊星羅棋布,樹木蔥郁,景色宜人。曲江湖水面0.7平方公裏,少陵平原環繞其中,秦嶺突兀地聳立在眼前,不像西湖卻比西湖更勝壹籌。華清宮以驪山、溫泉為依托。”溫泉洶湧澎湃,華清邪難老”,取得了河山的勝利。長安回望繡堆,山頂開千回”,人間天堂。樊川,今長安縣杜曲與瞿偉之間的帶狀盆地,是唐代達官貴人的別墅區。它從南面望去,挺拔秀麗,北靠少陵,雄偉壯麗,與碧綠起伏的沈河平原和如銀鏈般的河水,真是如畫。

唐代長安城不僅規模宏大,布局整齊,而且景點的開發也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那就是充分利用地理優勢,手工雕琢,使之精彩。

洛陽是隋唐的都城。隋唐洛陽城位於漢魏洛陽城西約10公裏處,北臨邙山,南臨龍門。城市平面近正方形,南北最長點7312米,東西最寬點7290米。洛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將洛陽分為南北兩區。市內洛水河上有四座橋,連接南北兩區。除洛水外,還把沂水、吉水引進城內,挖了幾條運河,所以洛陽的水路交通比長安方便。另壹方面,為了適應地形,洛陽並不像長安那樣強調南北軸線和完全對稱的布局。洛陽和長安的區別在於,宮城和皇城都位於北區的西部,但整體規劃方正整齊,和長安還是差不多的。皇城南面有三條貫穿南北的大道,有省、府、廟、衛生所、社、廟等建築。宮城在皇城的正北方。宮城和皇城的東側還建有壹些政府辦公樓。洛陽有103李芳,李芳外的街道只有41米寬。由於街道狹窄,臨街的房屋增多,使得城市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洛陽因水運頻繁而有三“城”,因水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