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家家都很窮,平時吃的都是粗糧,而且還是稀稀落落的幹糧。但是家家都拿出面粉和米飯招待我。印象最深的是吃面條。後來我爺爺勸他走了,我們就沒再見過面。文革的時候,我們招待下鄉的幹部,想盡壹切辦法炒兩個菜,沒油沒肉。我們不上桌,說生活好,情況不好。但是他們給壹毛錢兩個糧票吃飯,我們卻從來不收。
春節後回安陸鄉下工作,當地人很好客,請我吃飯。春節請我們吃飯,很隆重。我記得壹個在供銷社工作的人邀請我和壹個護士去他家吃飯。首先是炒年糕之類的,這樣可以先把肚子填低,然後是雞蛋泡的紅糖炒飯。我們四川主推豆花,做幾個素菜,有道理。如果是遠道而來的稀客,待客標準會高很多。除了推豆花,還要殺雞或者盡量買點豬肉,再弄點素菜和酒肉,會像過年壹樣熱鬧。
那時候都是土竈,燒柴火,只有壹個鍋,先做飯,再做飯。頭暈的菜壹般是魚幹、蝦幹、泥鰍幹,客氣點的是臘肉。下壹餐是黃豆炒辣椒,壇子炒辣椒。蔬菜包括南瓜、絲瓜和從自留地收集的豆類。打個雞蛋湯,湊合四菜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