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位於黃河中遊,屬於黃河流域中原文化圈。
黃河流到山西的曲流處又折向南,環繞了半個山西,記錄了山西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美好的山西民俗文化。遠在654.3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
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遺址和朔州桑幹河支峪遺址是原始文化的重要見證。黃帝殺蚩尤、姚笛定都平陽、舜帝修歷山、大禹治水等古代絕美的神話傳說,都與陜西有關。
《詩經》中諷刺時政、歌頌勞動的“唐體”和“馮偉”,都是陜西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在長期的民俗傳承中,山西民俗形成了淳樸、質樸、豪放、多樣、兼收並蓄的地域特色,成為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類型之壹。
2.山西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6.5438億+年前,人類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後渡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繁衍。周朝時,山西是唐朝的領土。後來,的兒子謝的父親因唐國靠近晉江而改姓晉。春秋時期,山西是五霸之壹。戰國時期,韓、趙、魏在晉國割據,與秦、楚、齊、燕並稱戰國七雄。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陜西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戴軍五縣。到隋朝,太原是黃河流域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長安和洛陽。隋末,李淵父子起兵太原,建都長安後,尊太原為“北都”,意為“他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都是從山西出發的。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亂世越是重要。誰擁有山西,誰就是天下第壹。因此,阿清王朝的人顧祖禹在《讀史記》中指出,天下之勢必須取之於陜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和文化在中國北方處於領先地位。明代山西省在太原設刺史,後改為公司,掌管山西五州三州。到了清代,開始叫山西。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至今已有3000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被譽為“中國古文化博物館”和“中華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神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古代的堯、舜、禹三位皇帝都在山西南部建都,分別是平陽(今臨汾)、普班(今永濟市)、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壹。北魏時期,大同(當時叫平城)曾是北魏的首都。隋末,李淵父子起兵至晉陽(今太原),隨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將太原定為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饑荒,而山西,尤其是山西南部地區,由於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移民的主要地區。半個世紀以來,山西移民十幾次。洪洞縣的大槐樹是當時壹個主要的移民站。全國很多地方流傳的“問我祖上何處,山西洪洞槐樹”這句話就是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晉商銀行的興起,聞名中外。大同、平遙、代縣、祁縣、新疆都是山西的歷史名城。
答案來自南北旅行網官網。
3.山西的歷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分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分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是中國北方唯壹的非官方方言。晉語不同於普通話的最大特點是保持入聲。大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壹個非常復雜的連讀變調現象。今讀晉語塞擦音時,古濁音不送氣。晉語保留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
山西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壹,被稱為“傳統戲曲的搖籃”。到了漢代,山西出現了戲劇。北宋時期,山西各地活躍著各種各樣的地方戲——這些地方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期,山西成為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發現的元代戲臺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中國最早出現節日民俗的地區之壹。中國很早就推行夏歷,歷史上夏朝使用的就是夏歷。山西南部是夏朝的發祥地之壹,山西北部長期居住著胡人和漢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擴展數據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地面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古建築占全國70%以上。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砂佛寺、石窟和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和古墓葬、佛教和道教聖地、險堡和革命文物古跡等。從北到南,構成了山西古老而現代的人文景觀。
截止2013年底,山西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臺山是四大佛教聖地之壹。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壹。大同北嶽恒山是中國五嶽之壹。懸空寺是中國僅存的集儒釋道於壹體的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的三大古城之壹;運城解州關帝廟是最大的武廟。
皇城相府、喬家大院、瞿家大院、王家大院、李佳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沈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是陜西民居建築的代表。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山西
4.山西有哪些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的歷史文化名城屬於國家級,包括和平瑤縣、代縣、祁縣、新絳縣。
大同,古稱平城,曾是北魏的都城。南北朝時期曾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城市。至今仍有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北魏至遼、宋、元、明、清的古代文化藝術精品。平遙古城是中國明清時期保存最完整的原縣城,城墻周長6。
16公裏,角樓、魁星塔、垛口、瞭望塔、甕等保存完好,基本保持明初城墻形制;城內的街道、店鋪、房屋仍為明清時期,目前正在開發中。代縣歷史悠久,古城墻部分完好,有雁門關、汴京樓、阿育王塔、文廟、楊家祠堂、將軍廟、鐘樓等眾多文物古跡。
祁縣的街邊店鋪和民居布局,依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格局。全縣古民居院落近1,000個,文物古跡遍布全縣。新疆古稱江州,現存城墻建於明代。江州殿、龍興寺、鐘樓、鼓樓、音樂樓等城內古建築保存完好。江壽居園池是中國現存唯壹的隋唐園林遺址,薛家、陳家和喬家等私家園林也頗具特色。
另外,省會太原在戰國初期是趙國的都城,南北朝時是東魏和北齊的都城,也是唐朝的北都。相傳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在山西建都,堯的都城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現在還有堯廟和堯陵。
侯馬是春秋時期晉國晚期的都城。永濟市古蒲州遺址附近,自然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其他如朔州、殷珊、太谷、長治、介休、汾陽和晉城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介休張壁堡集唐、宋、元、明、清五代古建築藝術於壹村。地下千年古隧道是中國古代現存最早的軍用隧道。
5.山西人文地理相關知識。
山西省因生活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漢、趙、魏三分晉,故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3300萬,轄11個地級市和119個縣、市、區。
山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西、南以黃河為界,與內蒙古、陜西、河南等省接壤。唐代柳宗元稱之為“外之山川”。
山西礦產資源豐富。中國儲量最大的礦產有煤、鋁礬土、耐火粘土等7種。有34種礦產名列全國前10。
其中,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埋藏淺、易開采。累計探明儲量2500多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26%,素有“煤海”之稱。?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補天女神”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和顏地都生活在陜西。
中國古代的堯、舜、禹三位皇帝都在山西南部建都,分別是平陽(今臨汾)、普班(今永濟市)、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壹。
北魏時期,大同(當時叫平城)曾是北魏的首都。隋末,李淵父子起兵至晉陽(今太原),隨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將太原定為唐帝國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饑荒,而山西,尤其是山西南部地區,由於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移民的主要地區。半個世紀以來,山西移民十幾次。
洪洞縣的大槐樹是當時壹個主要的移民站。全國很多地方流傳的“問我祖上何處,山西洪洞槐樹”這句話就是由此而來。
明清時期,晉商、晉商銀行崛起,蜚聲海內外。?山西民族文化遺產豐富,旅遊資源豐富。
地面現存宋遼金以前的古建築占全國70%以上。著名的旅遊景點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和中國五嶽之壹的恒山。忻州旅遊區的五臺山、蘆芽山和楊家將、代縣;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花樹、廣勝寺、薊縣的黃河壺口瀑布;鄆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迎迎塔等等。
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湧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壹的,中國唯壹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三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第壹部編年史子》《同治劍》的作者,宋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三國演義》的作者,中國古代四大古典小說之壹的羅貫中,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維、白。?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早在1921年,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高就在太原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 * *親自率領紅軍主力渡河討伐,把革命火種撒遍了山西、晉中、晉南。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期間,山西是華北乃至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65438+50萬幹部,向根據地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心青年。
解放戰爭時期,山西成為支援民族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或西進新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鬥,開拓創新,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山西作為能源基地,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五”期間,省委、省* * *堅持以* * *理論和* * *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壹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壹心壹意謀發展,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2006年,山西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746.5億元,同比增長11.8%。人均GDP為1.41,000元,即1.808美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048.05438+0億元,同比增長38.20%,居全國各省市之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7.7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
自然地理山西省位於華北西部黃土高原的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 34 '-40° 43 ',東經110° 14 '-114° 33 '。
東西寬約290公裏,南北長550公裏。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1.6%。邊界的輪廓是壹個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平行四邊形。
東面有雄偉的太行山作為天然屏障,毗鄰河北省。在西部和南部,陶濤黃河是護城河,面對陜西省和河南省。它北跨長城,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山西地形復雜,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
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到2000米之間。最高點是五臺山北臺野豆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西洋河入黃河的地方,海拔只有180米。
山西外部山水環繞,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有恒山和五臺山,南有中條山,中有太嶽山。主要河流有汾河和海河。
境內有大小河流1。
6.山西歷史文化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的進程從未停止,影響深遠。
山西的歷史始於舊石器時代,經過堯、舜、禹、夏、商、周幾千年的演變,在晉、三晉時期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鮮明特征。自秦漢以來,山西的歷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壹。山西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區之壹。
最早出現在史書中的“中國”壹詞,指的是古代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從姚舜禹到夏商周,山西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遊牧經濟碰撞對接的前沿。在古代,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民族逐漸融入了華夏族,接受了更為先進的華夏文化。
到春秋末期,雙方的界限幾乎消失。明清五百多年間,晉商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藥材、皮毛、金融等行業,並將經營活動從家鄉延伸到全國各地,甚至遠至今天的蒙古、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
晉商巨大的勇氣、深遠的足跡、巨大的財富,讓世人認同了“無西無商”的歷史事實。山西的歷史沿革與中華文明五千年相連,留下3.5萬處文物古跡,全國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之首。
因此,山西最有資格成為讓世界了解和欣賞中華文明的“主題公園”。山西的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化和進步的鮮明特點,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不僅是以先進的思想為基礎的,也是新思想的搖籃。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時期法家、縱橫家、著名辯士、軍事家的發祥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學的重要分支,從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三晉儒學。
這些進步思想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既有相互鼓勵和激蕩,又相互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在距今2 ~ 3萬年的朔州支峪文化遺存中,發現數百塊帶有人工痕跡的骨塊,表明支峪人可能已經開始了原始的雕刻藝術。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薊縣柿子灘遺址上有兩幅巖畫,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瑰寶。陶寺遺址出土了屬於夏初文化的鼓和編鐘,距今四五千年,太原義井出土的單音孔和雙音孔陶墩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樂器。
晉國偉大的音樂家以琴藝和性情著稱,趙國的荀子創立了藝術理論。離石漢代畫像石、蒲津渡唐代黃河鐵牛、元代晉南雜劇,都表明山西在人類文明演進中始終走在世界東方藝術園地的前列。
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山西的古建築及其壁畫、雕塑和石窟,以及古城和民居的建築藝術,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和鮮明的特色。
7.山西歷史文化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的進程從未停止,影響深遠。陜西的歷史始於舊石器時代,歷經、、周。
幾千年的演變,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鮮明特征。自秦漢以來,山西的歷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山西成為
成為當地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壹。
山西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區之壹。最早出現在史書中的“中國”壹詞,指的是古代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中國制造。
從姚舜禹到夏商周,山西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遊牧經濟碰撞對接的前沿。
在古代,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民族逐漸融入了華夏族,接受了更為先進的華夏文化。到了春秋晚期
雙方的界限幾乎消失了。明清五百年,晉商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藥材、皮毛、金融等。
各種行業,並將經營活動從家鄉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至今天的蒙古、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家。晉商的氣魄很大,很足。
距離和財富讓世界認同了“沒有西方就沒有商業”的歷史事實。
山西的歷史沿革與中華文明五千年相連,留下3.5萬處文物古跡,全國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之首。因此,
山西最有條件成為讓世界了解和欣賞中華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的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化和進步的鮮明特點,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不僅基於
基於先進的理念,也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時期法家、縱橫家、著名辯士、軍事家的發祥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學的重要分支,從而形成了蔚為壯觀的。
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想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既有相互鼓勵和激蕩,又相互補充和促進,共同造就了進步的特征。
三晉文化。
在距今2 ~ 3萬年的朔州支峪文化遺存中,發現數百塊帶有人工痕跡的骨塊,表明支峪人可能已經開始了原始的雕刻藝術。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薊縣柿子灘遺址上有兩幅巖畫,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瑰寶。四五千年前陶寺遺址出土
太原義井出土的單音孔和雙音孔陶器,除了屬於夏初文化的鼓和編鐘外,都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樂器。師曠是晉代偉大的音樂家,以琴藝和氣質著稱。
荀子,趙人,創立了藝術理論。離石漢代畫像石、蒲津渡唐代黃河鐵牛、元代晉南雜劇,都表明山西壹直處於人類文明的演進之中。
位居世界東方藝術園林前列。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山西的古建築及其壁畫、雕塑和石窟、古城和民居都是以古建築為基礎保存下來的。
建築藝術成就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