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到:“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多渠道的學習環境,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體驗,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有利條件。”這是語文課程理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新世紀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語文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教育資源包括課堂教育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據調查,中學生可以使用的寫作素材主要有五類:親情、友情、師生關系、熱愛國情、懷舊。而學生的寫作往往局限於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因為太熱愛國情,很難寫出。然而,鄉土材料是隱藏在學生身邊的寫作材料中的壹大寶藏,但學生卻忽視了它,很少使用它,這值得我們深思。探究學生在寫作中忽視當地材料的原因,不外乎:
壹是缺乏組織引導。教師不自覺地引導學生在寫作中使用鄉土材料,不組織學生圍繞鄉土材料進行活動和討論,甚至有些教師甚至不知道什麽是鄉土鄉土材料。學生如何在寫作中有意識地使用當地材料?
第二,缺乏觀察和發現。羅曼·羅蘭說:“這個世界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學生每天看到和走過的許多地方都是令人難忘和有價值的古橋、洞穴、古樹和水井,如秦婷、漢橋、狼虎洞和紅旗洞。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鄉土素材,但是學生沒有進行具體的觀察,沒有發現他的美和其他價值,所以無法寫進作文。
第三,缺乏質疑和提問的學習精神。畢竟學生還很小,不可能知道壹些有價值的地方資料,但是妳不知道為什麽不問?比如我們鎮為什麽叫“柳泉”?五珠泉有哪些「五珠」?為什麽山上有運河?為什麽春節要包餃子?二月二為什麽要炒糖豆?妳為什麽在五月五日包粽子?為什麽要在正月十五挑燈籠?為什麽要在八月十五賞月?等等,這些地名和風俗背後都有壹個或多個美麗的傳說。這些不都是當地的材料嗎?我不知道妳寫在哪裏。我不知道。妳為什麽不問?第四,缺乏隨時查找記錄的習慣。每天,電視電影、報紙、雜誌、廣告等都在傳播當地的材料。聽老人講評書,老師講課,同學討論等。還時不時涉及壹些地方素材,但同學們聽到後都是壹只耳朵出去,像是過氣了。沒有記錄手的習慣。寫作時,我已經記不住我所聽到的和讀到的關於當地的材料,所以我不能在寫作時使用這些知識。
五、缺乏綜合利用當地材料的能力。有些同學知道壹些關於鄉土材料的知識,但在寫作時總是用不到,也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知道的鄉土材料運用到寫作中去。比如學生對襄陽運河有所了解,但不知道作文裏怎麽寫。他們不懂得用向陽渠來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無畏的精神,表達對家鄉、對人民、對勞動、對祖國的熱愛。既然他們不知道怎麽用,那麽如何在寫作中使用當地的材料呢?既然知道了學生忽視使用鄉土材料的原因,就應該根據這些原因來探索如何讓學生把鄉土材料運用到寫作中去。首先,教師要加強這種能力的培養,無論在對鄉土材料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收集和篩選的能力上,都要進壹步提高。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更好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鄉土材料滲透到正常的教學中,用自己的語言行動感染學生使用鄉土材料。其次,讓學生了解什麽是鄉土材料,並在頭腦中形成深刻印象。所謂“鄉土素材”,是指當地的人文社會生活、文化習俗、歷史神話故事、自然景觀、客觀物象等方面,是最生動、最基本的。比如我鎮,地處微山湖之濱,有163丘陵,有向陽渠水利工程,有狼虎洞等自然風光,有西寶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黃高廟|、京山大雲寺、秦婷漢橋、大明宮等歷史遺跡和傳說,還有微山湖魚莊、黃高季崢羊肉館等知名特色美食。還有餃子的春節套餐。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節日文化等。,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當地物質文化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