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腎陽虛:
癥狀:病程長,面色萎黃或白,不思飲食,腹脹或便溏,腰酸腿軟,畏寒肢冷,倦怠懶言,或腹部結塊,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發病早,先天疾病,稟賦不足。腎藏精、主骨、生髓是先天基礎;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血由精轉化。腎精不足,髓海空虛,就會導致血虛。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所以脾腎兩虛,最終導致精氣不足,氣血不足。可見面色晦暗,四肢無力,腰酸腿軟,大便稀,夜尿頻,食量差,怕冷。病位脾腎,性質為虛。
(2)肝腎陰虛:
癥狀:面白顴紅,耳鳴,頭暈,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咽幹,指甲枯,指甲錯,或鼻衄,瘀斑,舌紅少苔,脈數。病位在肝腎,性質為虛。
證候分析:肝腎同源,肝腎陰虛時,火亢盛,血虛生風,故有面白顴骨紅,耳鳴頭暈,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咽幹等癥狀。陰虛內熱,傷筋動骨,出現鼻衄、皮膚瘀斑。
(3)濕熱:
癥狀:眼睛發黃、面色晦暗、脅肋結塊、腹脹或皮膚瘀斑;舌有瘀點:苔白或黃,脈細或結。
證候分析:素體不足,脾胃虛弱,運化異常,內生濕濁,久則轉化為濕熱,或濕熱外感再感染,濕熱蒸,黃疸,濕熱敗血病傾膀胱,尿色深。病的位置是氣血,性質是真的。
中國傳統療法
(1)脾腎陽虛:治法:補腎健脾。
處方:十四味建中湯。黃芪2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附子10克
陰虛者,加何首烏、女貞子、玄參。陽虛患者加附子65438±00克,淫羊藿65438±00克;黃疸未清者加茵陳蒿10g,澤瀉10g。血瘀者加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
解決方法:本方基本以十全大補湯為主,輔以補骨脂、肉蓯蓉等補腎藥物。四君子湯補中,健脾和胃,四物湯活血補血,補骨脂、肉蓯蓉補腎溫脾。
(2)肝腎陰虛:治療:滋補肝腎,益精血。
處方:加味左歸丸。熟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10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何首烏15g、牛膝10g、鹿角膠10g、龜板膠10g。腹塊加三棱、莪術。
解決方法:本方為滋補腎陰的基本方左歸丸加減。
(3)濕熱:
治法:清利濕熱,益氣養血。
處方:血府逐瘀湯合茵陳蒿湯。茵陳20克、茯苓10克、莪術10克、白術10克、澤瀉1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夏枯草10克、桂枝10克和
氣血兩虛者加黨參15g、黃芪30g、當歸10g、白芍10g。
方藥:二苓、澤瀉、白術健脾利濕,桂枝中的陽氣導致行氣,使小便通暢;加入茵陳、梔子、夏枯草,從底部解除濕熱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