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壹詞指的是壹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才下令全國改用陽歷。隨後,新年也要改成陽歷中的元旦。但畢竟農歷新年已經成為全民歡慶的傳統節日,紮實深厚的地方風俗和民族文化很難改變。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年復壹年,仍然沒完沒了。由於在陽歷中有壹個新的元旦,自民國以來,農歷新年在節氣中被稱為“春節”。
舊時從農歷65438+2月23日進入“過年”,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形成了壹套固定的節目。讓我們看看過去上海是如何慶祝新年的。
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是“竈神”在天上發揮作用的日子。因此,在23日晚上,每家每戶都要“送竈”和“獻竈”,從而慶祝新年。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廳堂裏祭拜竈神,更多的時候,在有竈神形象的竈上,擺上酒和水果,還提供菱角、蛤蜊、好魚、好肉。有竹枝雲:“名利昌盛少是非,全靠天。”目前沒什麽可提供的,魚買鮮肉買肥肉。"
竈神準備用壹年的時間向玉帝匯報人類的素質和人類的過錯。為了避免他走得太遠,人們還在他送廚房竈臺時獻上焦糖做的糖錠。據說是為了讓他吃飯粘牙,讓他說不清楚話,讓他少說話,不說人間壞話。“送竈”的時候,要點的都是香燭。是夜了,屋裏香煙繚繞,供品琳瑯滿目,過年的氣氛壹下子就來了。
臘月二十五是神仙下凡的日子。傳統上,每家每戶都要內外除塵,清除壹年的積塵,清理平時堆積的雜物。這壹舉動相當嚴重,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稱之為壹場積極有序的群眾健康運動。經過這壹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都是臟兮兮的,用品比以前好了,外表裏裏外外都是清新的,像個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