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飾無論男女都是整齊、美觀、樸素、舒適、幹凈、衛生,不穿光鮮華貴的衣服,特別是對不穿花花綠綠的衣服、不戴異冠的男子;愛美之心不足為奇,“淡妝總相宜。”通常其樣式與漢族服飾相似,主要標在頭部。男人喜歡戴壹頂沒有帽檐的小白帽,俗稱“拜帽”。講究的人還會在圓帽上紋上精致的圖案。老人喜歡留胡子以顯示他們的尊嚴。回族人視白色為最幹凈、最幸福、最純真的顏色。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服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壹。回族婦女經常戴頭巾,目的是遮住頭發、耳朵和脖子。回民認為這是女性的恥辱,需要嚴加守護。回族戴蓋頭的習俗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阿拉伯地區過去風沙大,水源少,平時人們很難及時給自己洗澡。為了防止沙塵暴和保持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住臉和保護頭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把這壹習俗帶到了中國。罩子多以紗、絲、布制成,顏色有綠、白、黑及各種顏色。但是現在開了。妳不必接受。
在日常語言中,回族人忌諱說“殺”,如殺牛、羊、雞等。,他們應該說殺牛、羊、雞。禁忌說肥牛,只說壯牛肉菜,壯牛肉,禁忌說牛肉肥,說牛肉壯。禁止用“豬”字,凡是用“豬”字的都是侮辱性名稱等等。
回族的清真飲食以牛羊肉、雞鴨、新鮮果蔬等副食為主。它特別註重清潔衛生,以新鮮為宜。未宰殺的雞、鴨、牛、羊不吃。不吃豬肉和壹切豬肉與豬油混合的食物,不吃狗、馬、騾、驢和野生動物的肉,不吃陸生動物和死了的動物的血,不喝酒,不抽煙。
清真菜肴與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同時註意吸收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烹飪的精華,形成了煎、炒、炸、蒸、燜、燉和使用特殊甜醬油的烹飪技藝,突出了地方風味,極大地豐富了清真菜肴的品種。清鎮菜在雲南眾多少數民族菜系中獨樹壹幟。它烹制的菜肴清淡、辣、鮮、香、濃、醇、甜,營養豐富。如炒牛肉幹、牛肚、冷雞、冷片等。油香被視為聖物,有喪事,有喜事。請阿訇念經,分發給親戚鄰居品嘗。回民吃油香,要把油香的面放在上面,用右手掰,不要咬。
回族人民熱情好客,彬彬有禮。遇到長輩,要停下來和他們打招呼,主動和他們握手,俗稱“握手”。回族女性忌諱與異性握手。同輩和長輩之間,只對晚輩直呼其名,不提其姓,以示親切。晚輩按輩分稱呼長輩,如哥哥、姐姐、叔叔、娘娘、巴巴[念第三遍(爺爺)]和奶奶。客人到家,要按輩分入座,長輩在前,晚輩在後,不允許在客人面前來回走動。吃飯的時候,先讓客人吃飯,然後主人才能動筷子。吃飯時禁止發出聲音,喝茶時禁止吹氣或吸出聲音。給客人倒水加菜時,要向內撥倒,反手向外撥是非常忌諱的。陪客人吃飯也很有講究。男嘉賓由主持人陪同,女嘉賓由女主持人陪同。回族人很講究禮尚往來,婚喪嫁娶都要互贈禮物,以示關心。
回族人把喝茶看作是對客人的壹種很好的款待。每當他們家裏有客人的時候,比如宰牲節、開齋節或者婚禮,主人都會先熱情地遞給妳壹杯茶,再配壹些瓜子、水果讓妳喝。茶是友誼的紐帶。無論是漢族的大哥,還是其他民族的兄弟,到回族的家裏做客,都會深深的感受到回族兄弟的好客和大方,茶香,感情更濃。
婚姻習俗:
回族反對終身不婚或不婚。他們遵循“婚內無財,必擇善”的原則,反對“問政爭財”,主張族內通婚,有條件允許與外族通婚,但外族中必須有壹方經過入教儀式。雲南南部回族婚俗獨特,由於生活在不同的山川、不同的城鄉,婚俗也不盡壹致。回族婚姻壹般經歷戀愛、訂婚、婚禮。回族青年自由戀愛,或相識,或經他人介紹。家長管,但我同意是前提。婚禮在伊瑪目的主持下舉行。訂婚:如果男女雙方意氣相投,願意喜結良緣,男方父母會委托人向女方父母“求婚”。進壹步接觸了解後,如果男女雙方都滿意,由父母承辦並舉行訂婚儀式,正式確立訂婚關系。男人給女人送壹定數量的彩禮。現在的彩禮多為衣服、布匹、黃金首飾和現金。彩禮的數量和價值取決於男方的經濟條件。訂婚儀式通常在晚上在女方家裏舉行。那時,阿訇會被邀請去念經,親朋好友會被邀請去喝茶,吃蒸糕。婚禮:多在冬季舉行,多在周五舉行,且前壹天晚上有茶會,前來親友祝賀、送禮。婚禮在下午舉行。新郎在親朋好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去見親戚,同時把結婚禮物送到她家。新娘在親友的陪同下,帶著新郎和準新娘去新郎家,同時把嫁妝送到新郎家。新娘帶回家後,阿訇為新郎新娘念“Nikaha”(念阿拉伯語婚禮詞),並詢問新郎新娘是否想結婚。答案商定後,阿訇當眾宣布:“從現在開始,妳們兩個正式結婚。”並告誡壹對夫妻要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白頭偕老。儀式結束後,有壹場熱鬧的“扮新郎”。有的地方還要逗公婆,父母被蜜蜂沖走的年輕人用事先準備好的墨水或鍋底黑灰在臉上塗色,增添婚禮的喜慶氣氛。新婚之夜也會“熱鬧”。青年男女創造性地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既不出格,也不搞笑。三天後,新郎陪著新娘“回娘家”,也就是回娘家。
出生儀式:
回族也稱經部為回族。當壹個回族嬰兒出生三至七天時,請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嬰兒取名,已成為回族人民長期以來的歷史傳統和習慣。根據嬰兒的性別,伊瑪目會選擇壹個高貴的聖人或聖人的名字告訴家人,等孩子懂事後再告訴孩子他心目中的名字。男孩壹般取名為穆罕默德、烏馬爾、達烏德、哈立德、易蔔拉欣,女孩則常取名為艾舍、法蒂瑪、索菲亞。以這種方式給嬰兒命名是為了紀念這些聖人和先賢,並表達好運和祝願。在給寶寶取名字的時候,不壹定要按照聖賢、聖賢、寶寶家人的順序,但是不要重復寶寶家人的名字。另外,所有半皈依伊斯蘭教的成年人也需要請伊瑪目給他們起個名字。(不過現在有人省略了,要給長輩起名字。)
葬禮:
主要是按照伊斯蘭教的習慣。回族稱死亡為“無常”或“歸真”時,應避免使用“死”字。他們應該把遺體叫做“埋葬”,把葬禮叫做“土葬”。死者的臉和身體應該是美麗和幹凈的。葬體要剃光,胡須要修剪,長發要剪掉,其他部位的長發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去除汙垢。用湯瓶裏的水沖洗被埋的屍體。
回民進行土葬。所謂土葬,就是不用棺材,直接把屍體放進土裏,紅河壹帶用豎軸橫洞埋葬,以示對他們祖先的緬懷。回族人,不分貧富貴賤,不分性別,不分年齡,都用同樣的“卡凡”(死者用的白布)包裹屍體,埋在墓地裏,占據同樣大小的地方,以墳墓為安身之所,不設任何祭祀物品。如果死者有金屬牙或假牙,也要拔掉,以為活著就不會帶。快葬是逝者在家中停放的短暫時間,壹般在早上和中午;午死,昏葬;死得晚,第二天早上下葬。如果死者親屬需要到達外地或抽空準備葬禮,“埋屍”壹般只在家裏停放壹晚,最多兩晚,第三天就要下葬。喪禮主人家不請客,不辦喪宴,親戚鄰居都要送錢送飯供養。以示壹家有難,既節省了喪親費用,又體現了回民的團結。
節日:
回族傳統節日具有交流、學習、貿易等文化特征。在回族的節日裏,清真寺壹般是中心。儀式前後,來自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齊聚壹堂,相互交流感情,暢談感受,加深親友間的交流。壹些平日裏有過誤會和矛盾的人,節日裏通過長輩互相問候和道歉。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穆斯林兄弟之間也相互交流經濟信息。
中國新年當然是農歷壹月的第壹天。中國57個民族壹起過年。只是食物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