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把食物偏好和社會身份聯系起來了嗎?那麽妳知道食物偏好和社會認同之間的關系是什麽嗎?跟我壹起讀把食物偏好和社會身份聯系起來,相信會啟發大家。
人類的飲食選擇取決於安全、營養、熱量攝入和健康等因素。雖然吃飯的動機是普遍的,但個人愛好可能取決於個人經歷和文化規範。佐伊·利伯曼和她的同事註意到,以前的研究表明,嬰兒往往缺乏推斷食物營養價值的技能,他們評估了嬰兒是否認為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反映了社會關系的模式。在壹項涉及至多48名對食物表現出積極或消極偏好的嬰兒和演員的實驗中,作者發現,大約1歲的嬰兒開始期望同組的人喜歡相同的食物,從而表明了食物偏好的內在社會基礎。然而,厭惡導致這些嬰兒的不同假設,他們期望這種反應會被所有人分享,無論社會地位如何。
總之,這些發現指出了壹個早期發展框架,嬰兒用它來解釋食物選擇的社會相關性。此外,作者說,描述這壹框架的特征可能有助於重新定義針對肥胖等健康相關問題的公共政策。
食物的政治
相比美食,文學作品中的美食寫作不僅能刺激我們的味蕾,還能激發我們無限的精神想象。
其實古今中外很多學者的作品裏都有描寫美食的精彩段落,都創造了經典?食客?形象。這種多樣的美食寫法耐人尋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各方話語權激烈博弈的結果。文學人物的飲食習慣和選擇,就像住所和衣著壹樣,往往隱含著他/她的身份和地位,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政治。有趣的是,這種通過飲食確認的身份和地位,反過來會影響文學人物的飲食習慣,反映他們微妙的飲食心理。具體來說,食物的政治基因主要體現在文學人物的民族身份、性別身份和階級身份的隱喻過程中。
在呈現食物與族群認同的關系上,很多流散文學作品無疑有著最直觀的表現。
在海外華人作家的作品中,華人群體相互矛盾的政治文化訴求,往往通過飯桌上中西美食的角力,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比如吳慧明的小說《骨》中,離家出走的三女兒妮娜為了逃離原本的華人家庭,只身前往紐約。在那裏,她從不去任何中餐館,故意只吃西餐。在她心目中,只有西餐才是真正美國人的象征,才是美國主流文化的象征。作為壹種美國文化?另壹個?她需要也願意通過吃西餐來強力去除自己東方文化的烙印,來宣示自己的新身份,而不用言語。可以說,食物的選擇是妮娜的壹種生存策略。而這種新的飲食偏好,恰恰是她與自己的社會身份痛苦博弈而策略性形成的。然而,矛盾的是,在沙拉和牛排中生活了壹段時間後,尼娜越來越想念媽媽做的豆腐和炸魚。小時候,妮娜並不是很喜歡這些東西。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的記憶在異鄉激起了她強烈的食欲。可以說,家鄉的美食代表了妮娜對古老家族和文化的執著渴望,成為強化她地域文化歸屬感的象征性意象。這種戲劇性的飲食變化充分表明,作為黃種人後裔的妮娜,不再壹味地通過刻意追求西餐來認同白人的社會價值體系。在中華食量的恢復中,她被壓抑的民族感情和被貶低的民族身份得到了真正的釋放和完成。
除了微妙地反映和建構族群認同,食物與性別的辯證關系也出現在許多以女性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
首先,在男性主導話語權的背景下,女性作為食物的提供者,對廚房空間進行了全新的改造,對食物進行了個性化的定義,這往往成為她們實現群體或個體訴求的重要手段。比如汪曾祺的小說《任慧》中,任慧尼姑是振興觀音寺的能人,她的能力突出地體現在她在鄉鎮為捐助者舉辦素食宴上。嬌子,壹個香噴噴的譚,太神奇了,大家都來請她做飯,觀音寺就興盛起來了。在魯的小說《美食家》中,孔做的壹手好菜,不僅給她帶來了極大的信心,也使她心情舒暢。美食?其高級地位相當於朱等人。仁惠尼姑和孔都在與傳統男權社會不斷博弈的過程中成功占領了廚房的根據地,並借助食物在性別權利的天平上為自己增加了許多砝碼。廚房不再是把女性禁錮在室內的狹小領域,而是這些女性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空間。烹飪的力量成為部分恢復女性公共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女性在主流社會獲得了不可忽視的特殊地位。
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除了是食物的提供者,還常常表現出對食物欲望被物化的拒絕和對抗。我們知道,在性別政治中,由於女性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壹些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單薄脆弱,被迫按照男性的審美要求壓抑自己的欲望(包括因為減肥而控制食欲)。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精神抑郁,甚至出現壹些明顯的癥狀(如厭食、性冷淡等。),這些都需要平衡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脫。相比之下,男人往往對自己的欲望沒有限制。其實男人的胃口往往和性欲壹樣強烈,也不怕在人前表現出來。比如阿特伍德的小說《可食用的女人》中,女主角瑪麗安和男友彼得訂婚了,生活看似平靜漸進。然而,隨著婚禮的臨近,男友開始變得霸道起來。瑪麗安選擇工作與否,性生活的時間和方式,還是日常飲食,都由他決定。起初,瑪麗安默默地接受了彼得為她做的壹切安排,甚至順從了男友的性怪癖。然而,漸漸地,她的身體對這種病態的控制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她出現了嚴重的進食障礙。她不能正常進食,精神越來越焦慮緊張。最後,她取消了和彼得的婚約,用自己的身體為他烤了壹個女人形狀的蛋糕。分手後,瑪麗安吃了蛋糕,進食障礙完全恢復。這部小說看似有些誇張和離奇,但卻清晰地證明了食物和性政治之間無可爭辯的聯系,明顯隱喻了女主角在沈重壓力下爭取獨立的渴望。瑪麗安的禁食行為看似是身體的病態表征,其實是她在男權社會受到話語暴力和精神壓力之後?正常?生理反應反映了她想要脫離固化的女人味模式。當男人要求女人接受他們所有的決定時,女人就不再作為壹個獨立的人存在,而只是壹個被加工和操縱的對象。瑪麗安吃不下飯,彼得卻不受影響,正是因為瑪麗安其實就在這段感情裏?被吃掉?彼得限制她的目的是消耗她的獨立性。對彼得來說,顯然最後壹塊面粉做的蛋糕更符合瑪麗安在他心中的地位。只有?吃了它?這塊蛋糕作為女性物化的象征,能夠真正治愈瑪麗安受創的自我。
除了種族和性別之外,文學人物的階級身份屬性和變化也往往清晰地反映在美食寫作中。
在簡?在裏斯的小說《壹望無際的馬尾藻海》中,傳說主人公羅切斯特壹家之所以破產,是因為他們只吃鹹魚(不吃鮮魚)。後來,羅切斯特娶了壹個有錢的女人。新婚時,他打開家裏的酒櫃,貪婪地看著壹箱箱好酒朗姆酒、白蘭地、紅酒、白酒,就像壹個孩子看著壹個櫥窗玩具。接下來的日子裏,羅切斯特不時沈溺於飲酒。在這裏,喚起主人公欲望並使其沈浸其中的酒,其實隱含著上層社會更大的社會權力。就像娶了富家女壹樣,狂飲這些好酒給他壹種難以言喻的征服感和成就感。在他眼裏,把這些酒倒進肚子裏,象征著他已經真正開始擺脫貧困,成為富人階層的壹員。如果說羅切斯特的上位代表了文學人物玩弄自己原有階級後的不光彩成功,那麽蘇童小說《米》中主人公五龍與米千絲萬縷的聯系則暴露了不可磨滅的階級印記。這部小說中,五龍的故鄉楓楊樹,是壹個盛產大米的地方。五龍入城時,裹著壹把米。在他立足於城市,有了壹定的地位後,仍然喜歡生吃米飯,甚至喜歡在做愛時把米飯塞進女人的下體。矛盾的是,五龍死後,恰恰是運米車把他的屍體運回了老家。大米作為階級的象征,可以說是完整地勾勒出了五龍瘋狂對抗其既有階級屬性的生活。他被打上了屬於楓樹的大米的烙印,在城市暴發戶的生活中壹直試圖擺脫自己的。糙米?齊,卻壹次又壹次不禁激起他們對這些糙米的渴望,承載著他們過去的身份,最後在?米葬?在這個儀式中,我完成了人生的軌跡。五龍永遠忘不了米飯的味道和口感,這就鮮明地表現出了他無法擺脫,也無法擺脫的階級屬性。
可見,在很多層面上,文學作品中的食物都或隱或顯地表達了各種政治權力。無論是民族身份與性別身份的鬥爭,還是階級身份的演變,都在各種美食書寫中得到了動態的反映和體現。作為壹個重要的角度,美食政治?無疑可以幫助讀者深入挖掘文學作品中各種政治鬥爭的隱性文本,壹窺其復雜微妙的政治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