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滾筒壓餅面,趕上磨豆腐腦,毛驢,蒸黃饅頭,釀黃酒,卷拌面,炸油餅,準備過年前的年夜飯。這裏還有壹個習俗,過年給孩子做“棗卡”。
2、做“頂針”
在這裏,還可以看到有人用紅線穿上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祈福的吉祥物,叫“增齡頂針”。每年加壹個,直到十二歲。
3.舞蹈秧歌
秧歌拜年是陜北特有的習俗。春節期間,各村組織秧歌隊挨家挨戶拜年,這裏俗稱“沿門”。秧歌拜年首先是到廟裏拜神,祈求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秧歌隊每到壹戶人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作詞祝福主人,如“擡頭看大門,六孔石窯共展,五谷豐登,壹年四季平安”。
擴展數據: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著團圓、繁榮和對未來的新希望。據記載,中華民族慶祝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許多理論。
中國元旦的日期是不同的:夏朝用孟春的壹月作為第壹個月,商朝用十二月(十二月)作為第壹個月。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十月為正月,漢初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豐六年),在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下,漢武帝下令改歷。
春節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字。先秦時期稱之為“去日”、“元日”、“改年”、“獻年”。在漢代,它又被稱為“三朝”、“歲旦”、“鄭丹”、“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陳元、元日、元首、隋朝。在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元旦”、“新元”。在清朝,它壹直被稱為“元旦”或“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