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福建冬天去至日吃什麽?快速了解閩南冬季至日的飲食文化。

福建冬天去至日吃什麽?快速了解閩南冬季至日的飲食文化。

福建歷史文化悠久,有獨特的閩南文化。當冬天的至日來臨時,福建也有自己的傳統民俗,比如壹些有特色的飲食文化。讓我們來看看福建在冬天的至日吃什麽吧!

泉州人吃藥丸。

泉州習俗中有句話叫“過年不回家,沒有祖宗”,所以出門在外的都盡量回家過年。冬節早上要煮甜丸湯祭祖,然後壹家人早餐吃甜丸湯。有些人還會在飯後留下幾粒飯團,貼在門上,稱之為“敬門神”。

泉州人吃藥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冬節為“尾丸”,這樣頭尾都是圓的,表示全家壹年到頭都是喜氣洋洋。

廈門人吃鴨子。

廈門人對鴨子情有獨鐘。他們壹年四季都吃鴨子、鹽水鴨、醬鴨、烤鴨和四種鹵鴨,冬天的至日上還吃姜鴨。姜鴨是用番鴨面紅耳赤,用香油炸過,再用姜和米酒燉成的。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散寒化痰的作用,特別滋補。姜鴨在家做的比較少,所以冬天的至日壹到,很多人就開始排隊買姜鴨。

福州人蹭“飯時間”

搓飯的時候,在桌子上放壹個竹籃,籃子裏放幾個紅橘子,壹雙紅筷子,壹對紙花。搓“飯時間”又叫“搓圓”,意為團圓;“米市”象征著“轉運”。壹家人圍坐在圓桌旁,邊搓飯邊唱歌。

漳州人在冬天的至日吃糖球

在冬天的至日吃糖球是漳州的習俗。在節日前夕,每家每戶都用糯米磨成球,放在竹簾上。第二天早上,放在紅糖鍋裏煮,作為節日早餐。在過去,農民也在這壹天去祠堂祭祖。

天氣變冷了,“老龍巖”就會去山裏采苧麻或者艾草,搗爛。用糯米粉揉面後,面團會呈淡綠色,用作“鬼餅”的皮。至於餡料,壹般用梅菜、筍幹、香菇,配五花肉,調味,油炸。當草葉的香味從蒸籠的蓋子裏飄出來,“綠衣服”微微晶瑩剔透的時候,拿出來咬壹口,表皮糯軟,油花的餡料伴著草葉的香味,卻感覺沁人心脾。

沙縣人吃湯圓。

沙縣人的湯圓,喜歡配以竹筍、香菜等調料。因為沙縣離三明市區比較近,所以有些習俗都逐漸消失了,有些傳統習俗,比如舞龍舞獅,估計只有在農村才能看到。

農村慶祝冬季至日,習慣用豆粉、黑芝麻紅糖請客,以示吉祥,再蘸豆粉、黑芝麻、紅糖制成的調味品,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

客家人喝米酒,做臘肉。

客家人把冬天的至日稱為“冬節”和“子節”。寧化有句民間諺語:“冬天的至日長而短,夏天的至日短而長。”因此,在冬季的至日,他們會補充和釀造米酒,制作臘肉等。,而村民們進補的首選就是狗肉。那壹天,大多買小狗宰殺,用狗肉配壹些當歸、黨參、生地、黃芪、人參等中藥。要養血益氣,然後燉或者吃,而且必須早上起來才能吃。還有壹些村民拿豬蹄、公雞等滋補品來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