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河白菜因其獨特的品質、適宜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稱號。浚縣縣委、政府也依托小河白菜特色,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產業。
6月165438+10月10,由省農科院園藝所、新鄉市農科院主辦的河南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小河白菜”現場觀摩品嘗會在浚縣小河鎮小河白菜數字農業產業園舉行,農業專家、種植戶、采購商齊聚壹堂,助力產業發展。
地標+科技“老”白菜有了新生。種植基地裏,15個不同大小、長短、顏色的大白菜品種集中在“外觀”上。“內芯”的柑橘新品種“聚美”,類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含量高,成為消費者眼中的保健食品。被稱為“龍牙菜”的新品種“綠竹筍70”,因其新鮮、口感好,成為大白菜中的高端品種,市場價格比普通品種高出10多倍。“新鄉鮑曉23”和“新鄉鮑曉26”品種因抗逆性好、播種期長、適宜大基地種植而受到菜農青睞。
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張曉唯研究員說,過去,大白菜是北方冬季餐桌上的主菜。我們講的是“壹大兩白”,品種比較單壹。然而,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多樣化,大白菜品種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顏色上,除了白色,還有淺黃、橘黃、紫色,大白菜的形狀有短有長有折疊。根據消費者和消費場景的不同,白菜的大小也不同,從適合餐廳、食堂的大白菜到適合家庭消費的小白菜都有。
“我們從全省和全國新育成的大白菜品種中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發展的品種,就是為產業發展打基礎。同時,我們還推廣工廠化育苗、機械化定植、標準化種植等關鍵生產技術,促進大白菜品種升級,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張曉唯說。
據了解,除了當天展出的15中晚熟品種外,“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還面向當地征集了8個早熟品種。經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很多品種在可溶性總糖和蛋白質方面都優於普通大白菜。
品質+品牌白菜不再是“白菜價”。23個早熟、中晚熟品種各有特點。如何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品種?當天,來自省農科院、新鄉市農科院、開封市農林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對展示的品種進行了品評,從蔬菜的顏色、形狀、大小、緊實度、嫩薄邊、莖稈變短等指標對產品的外觀進行評分,從生食後的甜度、芥末味濃、粗纖維等指標對生食的口感進行評分,以風味是否醇厚對熟食的口感進行評分。最後,新昌2號、豫新9號、綠珠70、聚美5號等新品種脫穎而出。
當壹顆卷心菜被註入科技時,它能產生巨大的能量。綠源農牧相關負責人蔣興超表示,新品種及其配套生產技術是當地白菜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支撐白菜產業發展的基礎。在基地的產品展廳裏,巨大的四塊大屏幕引人註目。據介紹,這是基地應用的物聯網技術設備之壹。通過田間攝像頭、傳感器等高科技設備,種植作物的土壤水分、空氣濕度、溫度、光照等指標都可以實時數字化呈現,使種植管理精細化、智能化。在消費端,消費者可以精準“下單”,購買任何壹款精選白菜。智能種植還帶動了網絡眾籌、網絡銷售等新渠道的發展,讓小河白菜實現了優質優價。
“最貴的白菜多少錢?像這樣的兩個,包裝後能賣到78元,”蔣興超說,白菜已經不是“白菜價”了。
企業+農戶的大白菜,實現了產業發展的大空間。大白菜種得好,自然價格高。這是蔣興超對產業發展前景的判斷。如今,借助省“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小河白菜發展迅速。綠源農牧公司白菜種植面積650畝,順利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綠色食品、科技的疊加效應逐漸顯現。現在,基地80%以上的訂單種植都被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商家“搶購”壹空,售價遠高於市場價。
通過“公司+村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在綠源農牧公司的帶動下,當地白菜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蔣興超說,該模式采取公司統壹供種、統壹管理、統壹技術指導、統壹標識銷售,由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統籌管理。已簽訂銷售訂單1.600畝,產業逐步壯大,農民效益不斷提高。
小河鎮黨委副書記崔斌說,借助科技手段,小河鎮投資460萬元建設了6543.8+000畝的養殖基地,在6個村設立了示範場,建立了企業帶動的精品品牌基地,帶動更多農民進入產業,共同發展。
新鄉市農科院作為省優質蔬菜“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的專項承擔者之壹,還積極以科研創新和示範推廣為助力點,助力產業發展,積極謀劃“小河白菜”品牌建設,通過建立示範田、現場指導、科技培訓等方式,將優質大白菜品種“新鄉鮑曉23”、“新鄉鮑曉26”及其配套技術與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相結合,新鄉市農科院蔬菜所所長袁讓華說:“我們和小河鎮達成了戰略合作。我院大白菜團隊將根據特殊要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繼續加強對‘小河白菜’產業的科技支撐,共同打造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