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提問:客家人有什麽特產?

提問:客家人有什麽特產?

客家菜雖然以“無雞無肉無鴨無湯”著稱,數量上也不乏客家菜館,但名聲卻不如川菜、湘菜、新疆菜蒙古燒烤等外來特色,更不敢隨意與來自廣東的廣府菜、潮州菜相提並論。這兩位大佬早已紅遍全國,成為奢華與奢侈的代言人。畢竟客家菜的食材以禽肉為主,與廣府菜、潮州菜的美味相比,先天不足。只能在技法上多下功夫,靠普通家常菜的表象去體會壹些不壹般的真本事。

客家菜以其濃郁的山野風味和鮮明的農村特色吸引食客,講究和諧搭配,正宗、地道、不巧奪天工。其中欣賞的是客家濃厚傳統文化的氣質,繁華時真的很純粹。其實客家菜在深圳雖然不是很吃香,但是這麽多年也沒有像香辣蟹壹樣過去,只是因為客家菜不花哨,非常適合大小家庭享用。

鹽焗雞位列十大客家名菜之首。和大多數客家菜壹樣,看起來普通,吃起來卻不壹般,皮脆肉嫩,骨脆。據說是壹位睿智的客家婦女為了讓久病不愈的丈夫開胃而特意制作的。臥病在床的丈夫越吃越想,很快就康復了。其他如水晶雞、鹽水鴨等也是客家菜中的精品家禽菜。雖然煮的時間很長,但是並沒有浪費湯的爽口,軟滑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肥而不膩。即使是真正想保持身材,認真節食的“節食者”,也會在吃第壹口後放松警惕,不自覺地吃了壹口香,突然醒悟,驚叫起來。釀苦瓜、豆腐、茄子是客家人的三寶,色澤誘人,形狀各異,味道獨特。夏天可以吃它們來消暑。客家菜裏也有壹些常見的海鮮,比如清燉草魚、湯桂花魚、醉河蝦等,但這些菜都需要當地的客家魚蝦來展現真味,所以在深圳不是很受歡迎。不過,客家菜雖然沒有魚蝦鮑魚那麽貴,但總能以各種方式演繹出壹幕民間田園風光,在“酒肉穿腸”的時代更為醇厚真實。

客家菜又叫東江菜,因為東江流經粵東客家地區,與潮州菜、粵菜並稱廣東三大菜系。

客家菜特色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早期客家人生活在山高水冷的地區,地面潮濕多霧,食物要溫涼,所以習慣多炒少生冷,形成了“燒、香、熟”的特點。客家人出門都要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油膩的食物可以有效地滿足他們的饑餓。但過去的客家人因為食物匱乏,“吹走壹層浪,喝走壹條巷”。鹹的食物不僅適合送粥,還能增加體內鹽分,形成“鹹而肥”的特點。客家菜的特色體現了客家人吃苦耐勞的傳統精神。客家人生活節儉,飲食堅持經濟實惠的原則,但不失言。發酵豆腐是壹道受歡迎的菜。客家地區山泉、清泉眾多,客家人對豆腐的烹飪方法頗有研究。原鍋上的腐乳熱氣騰騰,別有壹番風味。腐乳的內容通常包括瘦肉、魚、蝦、鹹魚、蘑菇等。

客家人的主食是米飯,糯米當日常蒸飯吃。將糯米做成各種餅,稱之為米飯,樊棋是最常見的米飯:糯米用稻糠蒸熟,放入“臼”中,打勻;紅米取而代之的是把糯米磨成漿,擠出水分,包在豆沙、花生、紅豆做成的飯團裏,在開心的場合分發,意思是和大家分享快樂。加新丁飯時,也叫新丁飯。把米倒過來,發酵粉在米反漿裏蒸,米的反面鼓起、裂開,表示“笑”,是發財的好兆頭;清明節用艾草做了艾米的倒影。

客家人對土地的深厚感情也體現在飲食上。梅幹菜有兩種:甜菜幹和酸菜幹。甜菜幹顏色烏黑發亮,梅菜紅燒肉香甜可口。制作時,將鮮芥菜洗凈晾幹1-2天至葉片變軟,然後放入蒸籠熏蒸,蒸熟後晾幹,再蒸壹次。如此反復三次以上,稱為“三蒸三曬”。有些加工蔬菜需要七蒸七曬。酸菜色澤黃褐色,味道酸甜,和豬大腸壹起炒是絕妙的搭配。制作時,先將新鮮的芥末洗凈,然後軟化切碎,用鹽揉搓後放入甕中使其變酸。壹周左右後取出燜幹,然後放入蒸籠中熏蒸,蒸幹後再蒸,蒸幹後再蒸,蒸兩次以上後收集。炒蕨菜顆粒是不可多得的飯前開胃菜,辣椒絲炒芋頭梗,滿滿的土香味。紅薯切成細絲,蒸熟曬幹成黃燦燦的“紅薯棒”,芋頭切絲炒芝麻花生,兩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小吃。

客家菜與廣州菜的比較

客家菜擅長家常菜,廣州菜在餐廳發展。客家菜簡單大方,營養合理。廣州菜是優越的品種的顏色和有廣泛的材料。客家菜做的比較多,廣州菜以炒為主。兩者相比,客家菜攝入的蛋白質更多。吃豆腐的話,如果是紅燒的,吃的量肯定比豆腐少;光是炒肉片還沒有肉丸多,炒牛肉也不比吃牛肉丸好。廣州老火湯比較有名,葷素搭配比較好。客家的湯,比如排骨湯,根本不加任何配料,強調壹個清,強調肉是什麽味道。

廣州有很多菜系——乳豬、燒臘、燒鴨、烤鴨,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客家的鹽水雞就簡單多了。壹小鍋壹把熱鹽就能做出來。廣州人吃蛇,幾乎沒有不吃的品種;客家人吃蛇。傳統上,他們只吃南方的蛇,不吃別的。客家菜的不足就是魚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