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東坡樂府創作年代:北宋文學體裁:詞集作者:蘇軾內容簡介、創新、特色、其他版本、內容簡介創新蘇軾壹生創作了300多首詞。他以詩歌革新運動的精神作詞,在柳永發展慢詞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了詞的意境,從而使歌者的詞變成了詩人的詞。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轉變。東坡樂府以文為詩,是從北宋初年開始,眾多詩人繼承唐代韓愈開創的道路,共同努力的目標。直到蘇軾才把這種新的藝術表現手法提高到非常完美的程度。同時,蘇軾以其創作實踐開始倡導以詩為詞的風氣,使詞的文體發生了除柳永之外更為徹底的變化。這壹變化的意義在於詞體的空前拓展,詞人個性的更加鮮明的呈現,語言、節奏、風格的解放。柳永之前的詩人,寫歌詞的時候,總是要考慮用文字能表達什麽樣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盡管柳永在創作中壹定程度上打破了這壹界限,反映了都市平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情趣,但男女之間的悲歡離合仍是柳詞中的主要生活畫面,旋律的和諧和敘述的委婉仍是柳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到了蘇軾那裏,歌詞才體現出詩人以前沒有體現的廣闊內容。他勇敢地把別人能用詩歌寫的題材和主題都寫了出來。這樣,文字不僅可以用來表達愛情和悲傷,還可以用來追憶往事,詠嘆歷史,講道理,談禪,甚至表達思鄉的愛國情懷,真正做到“無心入,無話可說。”(《藝術概論》卷四)字有標題,有小序,也是從蘇軾開始的。這也說明由於內容的發展,有時會出現亂序。從而解決了因詞的題材和主題狹窄而導致的詞人人格在詞中體現不完整、不鮮明的問題。與此相聯系,蘇軾也用自己獨特的語言來作詞,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擺脫了性情的束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詩人詞。隨著這種新詞的出現,新詞的風格不再僅僅作為音樂歌詞存在於藝術界,而是越來越明顯地作為抒情詩存在於詩壇。這對於詞的發展無疑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突破。蘇軾以詩為詞的傑出創作實踐,否定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古代傳統,從相反的方向發展了詞的內容和形式。它不僅展示了詞的解放成就,也為南宋以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詞人開辟了道路。歷史證明,蘇詞對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東坡樂府》三百多字的成就,絕不遜於詩文。蘇軾的詞與其前代詞人相比,在題材、主題、風格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壹般稱之為豪放。他最早的豪放詩可能是【江城子】《在密州打獵》,既描繪了打獵的壯麗景象,又表現了他在遼夏時期抗擊侵略者的愛國誌氣,徹底擺脫了許多詩人致力於描寫兒女私情的狹隘局面。代表作《念奴嬌》和《赤壁懷古》是蘇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壹去不復返的河,壹個失去了所有浪花,享受過去的人》。老營西,人說是三國之戰,赤壁之戰。陡峭的巖壁,如驚雷般的海浪拍打著河岸,浪花像卷起千萬條雪。氣勢磅礴的河山氣如畫,多少豪傑豪傑壹次湧現。回想壹下公瑾,當小喬第壹次結婚的時候。羽毛扇尼龍圍巾,有說有笑,迷失在煙霧中。我今天神遊在戰場上,我感受著壹顆感受的心,過早地生出了白發。人生如夢,灑壹杯酒向江上明月致敬。這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的作品。他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他到黃州赤壁(相傳此地為赤壁之戰古戰場,實際上大戰在湖北省蒲陰縣赤壁進行)時,借鄉愁來抒發懷。詩的第壹部分詠的是赤壁江山,下壹部分懷的是周瑜,最後以自己的情懷結束。詞既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敬仰和向往,又結合自身的政治處境,揭示了壯誌未酬的苦悶。文末雖有“世事如夢”的消極感傷,卻掩不住全詩的豪氣。這首詩的藝術成就很高。最突出的壹點是詩人與抒情緊密結合,用極其精煉生動的筆墨捕捉到了最典型的細節,展現了周瑜英俊的風度,指揮戰爭極具天賦,沈著冷靜,創造性地塑造了這位年輕的儒將的英雄形象。其次,作者將抒情、景物描寫、敘事、詠史緊密結合,融為壹體,筆墨不多,形象生動。特別是對赤壁景色的描寫,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誇張手法,畫出了壹幅壯麗的景色,包括俯瞰、近景、色彩和聲音,傳達了當年戰場的氣氛和氣勢,驚心動魄。全詞筆法蒼勁,語言豪放,風格豪邁。精神飽滿。在蘇軾的詞中,即使是描寫壹些平凡的生活,通過他不同尋常的觀察能力和意境,往往也能同樣震撼讀者的心靈。比如壹篇小序說:“陳冰中秋,喝多了,醉了,作此文,懷上了。”事實無非是平凡,但在作品中,他卻表現出非凡的崇高情懷:何時有明月,向天要酒。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去發現陰影在地球上是什麽樣子的。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不應該有恨,什麽都做不了。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我們希望彼此長壽,以分享這優美的月光的美麗,即使我們相隔萬裏。這首詩是蘇軾熙寧九年任密州太守時,寫給住在周琦的弟弟蘇轍的。當時,提交人處於惡劣的政治局勢中,已經與他的兄弟分離了七年。中秋對月,千裏懷胎,非常郁悶。但詩人並不悲觀,而是以哲學的態度看待世界的“圓缺”。他認為人生不可能盡善盡美,總有無法填補的缺陷,所以他采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並在遺言的最後,表達了對所有遭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詞中描寫了詩人飛進月宮,逃避現實,經歷內心復雜的矛盾和掙紮,最後從天堂回到人間的過程,表現了詩人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也表現了詩人灑脫的性格和超曠達的胸懷。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詩人以空靈活潑的筆調,將各種有關月亮的傳說與廣為流傳的詩詞結合起來,既描寫了月宮瓊樓玉宇的神奇壯美,又描寫了它的清冷冷峻,表現出清麗雅致的意境,從而含蓄地表達了他對天空的向往和對人間的留戀的矛盾心理。整篇文章仿佛是詩人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追溯明月的誕生,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義,既有趣又耐人尋味。此外,構圖的曲折、跌宕,使語言自然生動,如行雲流水,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所以壹直被認為是中秋詞的絕唱。豪放詞雖是蘇軾的創新,但他也對傳統婉約詞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他在繼承歐陽修和張喜安的基礎上,改進了婉約詞的風格,擴大了婉約詞所反映的生活,使其不局限於兒女私情。或寫鄉村,或寫山川,或談之,或抒胸臆,各有各的精彩。如【臨江仙】《夜歸臨高》:夜飲東坡醒醉,似第三更。這孩子呼吸急促。妳甚至不應該敲門,只是聽聽河水的聲音。我討厭這個身體很久了。我什麽時候會忘記營地?夜半風平浪靜,線條平平。從那以後,這只船就離開了人世,江海度過了他的余生。詞中反映的生活瑣事很平常,但作者卻用它來表現自己向往自由的精神。當然,他渴望的不僅僅是被貶謫所限制的行動自由,更是將他的人格從當時庸俗的社會習慣強加給他的精神束縛中解放出來。又如他的《浣溪紗》組詞,是作者在徐州周知時寫的。組字中久旱逢雨的農民心情,如藝術家對自然獨特的敏感,刻畫了人物形象和自己的形象,也寫出了人物所處的環境:久旱逢雨,雨後日出;池裏的魚,樹上的鳥;空中的風箏,籬笆邊纏繞的緯線;還有豆葉、棗花、軟草、閃亮的桑麻、芳香的艾草。壹切都是那麽新鮮美好,充滿了歡樂和活力。我們讀這些作品,不禁會想到蘇軾評論王維詩中有圖。其實這句話無論如何也很適合他。蘇軾的詞在描寫男女情愛方面也開拓了壹些新境界。比如,水的《二聲律大師詞》所表現的,顯然是壹個思念她的女人的幽懷。在詞中,飛舞的楊樹花有時被作者寫成女性思維的化身,有時又成為引發女性思維的對象。既然花和人的關系密不可分,那麽很難判斷是壹個還是兩個,但它們的命運是壹樣的:散落的花和思鄉女子的眼淚,都同樣悲傷。再如【何心郎】的詞“如煙飛花舞”,比喻石榴花,在“百花齊放”之後才表現出“與君獨處”品格的女子,是壹個崇高而忠貞的形象。但是,就像《詞》第壹部電影裏寫的那樣,她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獨和無趣,讓人覺得石榴花即使比其他花開得晚,也能開得更久,但誰又能說不會雕謝呢?多麽純潔的性格和美好的生活願望,多麽不幸的命運!蘇軾和古代許多詩人壹樣,關心這裏普通女性的悲歡離合,代她們吐露隱秘而珍貴的感情。蘇軾的詞既有豪放曠達的壹面,也有熱烈深沈執著的壹面。甚至可以說,他在某些場合用更多的哲學思想和感情來對待自己的不幸,以平衡自己內心的沖突。但在的《江夢》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洪流:十年生死茫茫,念念不忘。千裏之外壹座孤墳,荒涼無處可談。即使相見不相識,也是滿臉塵土,鬢角如霜。晚上,我突然夢見回家,小軒的窗戶正在裝扮。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斷腸處年年月夜,短松岡。這部寫於熙寧八年的悼念作品,描繪了壹個中年男子對十年前愛妻離世的痛苦回憶,揭示了作者失去幸福後只能在夢中尋蹤的淒慘心情。不同的是,蘇軾把這種感情寫得樸實、莊重、深刻,所以它的感人力量特別強烈、深刻。可見蘇軾的詞並沒有描寫兒女情長,但他在這方面的作品還是獨樹壹幟的。蘇軾的詩也是粗糙的。有些總結別人或自己全詩的詞,幾乎是文字遊戲,是不成功的。寧二年,其他版本的《東坡樂府》和蘇軾的其他作品壹起被禁。現存最早的《東坡樂府》版本是元祐年間葉曾的《扶南書屋》。金毛葛《六十壹詞》:清代朱小藏《江村集》東坡樂府的年代註釋。今日:朱孝藏主編《註釋東坡樂府》,古典文獻出版社影印出版,1959;龍榆生《東坡樂府註》是在朱孝藏《東坡樂府年譜註》的基礎上進行註釋,並收集了東坡先生墓誌銘、東坡評語等蘇軾研究相關材料。商務印書館1958排版;陳以校本《東坡樂府》為底本,顏遊《元曲》為底本,明葛《六十壹詞》和蕭《藏》為參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鄒同慶、王《對蘇軾詞年譜的註釋》,中華書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