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地震震中距宜良縣城約15公裏,第二次地震震中距縣城約5公裏,向人口更密集的地區靠近,產生的破壞作用更大。根據震源深度,地震可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裏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小於30公裏,對人類的影響最大。這次連續地震的震源只有10公裏到14公裏,所以破壞性極大。
2.住房質量差。
地震震中宜良縣位於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處的烏蒙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當地人民生活貧困,房屋抗震性能普遍較弱。有些房子是用橫梁支撐的,所以承載力不好,建築結構本身不具備抗震能力。地震發生後,全縣數萬間房屋倒塌受損,但同樣位於震中附近的貴州省威寧縣,倒塌房屋數量遠不及彜良縣。
3.這座山又高又陡。
宜良縣地勢東西窄,南北寬,南北斜。大部分地區被河流切割成侵蝕山體,造成了容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客觀因素。災區多為山地地形,山高坡陡,海拔落差大。最高山峰2800米,最低近1000米,落差超過1000米。此外,還有高山陡坡和落石。地震發生後,靠近震中的宜良縣部分道路兩側山體崩塌,滾石從山上滑落,造成交通嚴重堵塞,導致救援隊伍不得不徒步行軍,減緩了救援進程。
4.高人口密度
雲南省平均每平方公裏人口為117,而震區每平方公裏人口達到205人,災區人口密度是全省的近兩倍。地震發生在不同的時間段,也會導致傷亡人數的巨大差異。比如地震發生時的中午,決定了當地居民入住率處於較高水平,是容易發生人員傷亡的時間段。
第壹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各方積極投入救災。
雲南、昭通、宜良縣地震後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武警、消防、衛生、電力等部門積極參與救災工作。中國地震局也啟動了應急響應,並派出現場應急小組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地震現場應急小組由國家、省、市、縣四級地震部門約80人組成,在災區迅速開展余震監測、趨勢研判、災情調查和損失評估。
雲南省減災委已啟動救災壹級應急響應,決定向全省地震災區開展緊急捐款活動。捐款賬戶為:雲南省救災捐贈接收辦公室,開戶行為:雲南省農業銀行昆明市白雲路支行。
通往雲南宜良地震重災區洛澤河鎮的道路,最大的危險是隨時可能滾下來的飛石。在已經公布的80名遇難者中,有62人來自這個鎮,大部分遇難者是被飛石擊中的。8日下午,記者也徒步經歷了這條險路。
當地仍有余震,導致山上不時有大小不壹的石頭滾下來。在經過壹些特別危險的滾石路段時,壹定要靠近河邊,仔細觀察山上的石頭。在確定沒有大石頭滾落的情況下,行人必須以百米的速度奔跑,但要防止沖過去。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被石頭砸傷。
當我們到達重災區洛澤河鎮時,街上大部分房屋已經開裂,碎玻璃隨處可見,大部分餐館和商店已經關門。壹名在現場的警察告訴記者,許多受害者已經被安全轉移到彜良縣。
壹名參與執勤的公安民警介紹,洛澤河鎮和水泥廠是受災最嚴重的兩個區域,多處房屋倒塌,多名人員傷亡被山上的滾石砸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