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祖父是晚清的“貢品”(略高於“秀才”)。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他不僅精通字畫,還是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足球運動員,學過很多樂器,喜歡養鳥。汪曾祺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畫畫有關。父親的隨和與慈悲對汪曾祺以後的創作影響很大。1939 ——1943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我先後在昆明和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來,他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工作組到廣州、武漢,最後回到北京文聯工作。1954,轉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從1950到1958,壹直擔任文藝刊物編輯。曾主編《北京文藝》《說話》《奸淫歌唱》《民間文學》。1958被錯劃為右派,被送到張家口地區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了四年農業工人。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我年輕的時候,深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到了晚年,他的作品逐漸平淡。主張“回歸民族傳統和現實主義”。但也主張現實主義要包容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吸收壹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壹看似乎並不講究結構,但卻是“煞費苦心隨便經營”,所以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小說”。在語言上,他非常重視。汪曾祺語言幹凈自然,要求自己“能說的不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