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法國蝸牛
又名葡萄螺,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以葡萄莖、葉、芽、果為食而得名。因為長得像蘋果,所以又叫蘋果螺,學名是蓋螺。起源於中歐,螺形為圓形螺,螺殼的寬度和長度幾乎相等。壹般成年螺的直徑在4厘米左右,螺殼較厚,呈黃褐色,有水平的白帶。
第二,花園蝸牛
它是壹種“Halix”蝸牛,原產於中歐和西歐的法國、英國等地區。它通常生活在花園或灌木叢中,所以被稱為“花園蝸牛”,也叫散蝸牛。成年蝸牛略小,直徑約3厘米。蝸牛殼薄,黃褐色,有四條紫褐色條紋,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斑點。目前我國養殖的散螺由於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差。
第三,瑪瑙蝸牛
臺灣省人叫它露珠螺,廣東地區叫東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螺。瑪瑙蝸牛起源於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島,後來遍布熱帶地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所以也被稱為非洲蝸牛。蝸牛的形狀是圓錐形的,蝸牛殼的表面覆蓋著壹層黃褐色的殼,殼上有深褐色的花紋。通常成年蝸牛的殼長約6 ~ 8厘米,寬3 ~ 4厘米,重50多克。在西非,尤其是黃金海岸,人們把蝸牛視為唯壹的動物蛋白質。由於這種蝸牛味道鮮美,受到歐美老板的歡迎,使得非洲巨螺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比較適合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目前國內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螺,因其顏色為白色而得名。屬於軟體動物,腹足類,陸生貝類。雌雄同體是世界上所有食用蝸牛大家族中最好的。白玉蝸牛是我國特有的動物之壹,具有特殊的價值、特殊的營養、特殊的風味、特殊的用途,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的最佳滋補品。
屬於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顏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性上與褐雲瑪瑙蝸牛並無區別,繁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對衛生條件要求更高。蝸牛壹般在春天餵大白菜、青菜、生菜等植物;夏天可以餵各種瓜果皮,甘蔗,葵花葉等。餵菜葉、薯片、胡蘿蔔等。在秋天和冬天。白玉蝸牛不吃草、雜草,拒絕吃有異味的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芥菜等。瓜類和塊莖類要切成細絲或薄片後才能食用,還要註意食物的多樣性,防止偏食。為了加快生長,提高產卵率,飼料中最好添加粉碎的麥麩、米糠、豆腐渣、酵母粉、豆粉、魚粉。混合濃縮物,如貝殼粉或石粉。常見飼料配方:米糠和麩皮50%,貝殼粉40%,酵母粉8%,其他(魚粉、豆粉、面粉),微量元素和特殊添加劑2%。精料的添加量占總飼料的65,438+00% ~ 65,438+05%。投餵應在傍晚6: 00左右,投餵活動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