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寧,長夏想在這壹天吃“長夏糊”。“長夏糊,吃肚嘟嘟。”這是壽寧民間流傳的壹句方言俗語,意思是這壹天大家都在長夏煮長夏糊,大家吃得開心飽飽的,肚子也鼓鼓的。
據說壽寧縣農村普遍吃“長夏糊”始於明朝嘉靖年間,侵華日軍從浙江進入,對今天西溪、南陽壹帶的益都、四都進行掠奪。然後攻占了縣城。戚繼光率軍進入福建鎮壓倭寇,受到各地民眾的好評。老百姓經常送飯給齊家軍治病。那天正好是長夏的節氣。祁家軍到了宜都,壹路上打了幾個勝仗,決定在這裏休息半天。宜都的百姓早就在家裏聚集了美味的食物,準備用來安慰齊家軍。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傳來了敵軍準備行動的消息,時間緊迫。為了不讓齊家軍空腹作戰,不知道是誰急中生智。他想出壹個主意,把準備做蒸糕的米糊全部倒進鍋裏,鋪在鍋邊以便盡快煮熟,然後拌入蘑菇丁、竹筍、金針、木耳、豌豆等。壹刻鐘之內,壹鍋又壹鍋的漿糊煮好了,戰士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完後奮勇作戰。吃了漿糊的戰士們都稱贊這種食物味道獨特,好吃,吃起來舒服,壽寧人嘗了都覺得好吃。第二年的長夏也有人效仿,漸漸地就成了壹種習俗。長夏膏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