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月16日
通常,福建和臺灣的許多人會在農歷二月二日和十六日向地主獻祭,尤其是商人和農民,俗稱“制作牙齒”。在傳統的“尾牙宴”上,老板會以“頭過尾”的方式決定明年辭退員工,所以也有“頭過尾,夥計走”的儀式,這是老板“開除”的委婉方式。12月16日是壹年中最後壹次“造齒”,稱為“尾齒”,是壹年中最隆重的。
2、臘月
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收神雨。意思是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向竈神行禮“說好話”,這壹天的大風天氣表示“壹路順風”;正月初四迎接竈神。如果有雨,預示著來年的天氣會很好。
按照廈門的舊習俗,只有在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裏供奉的“竈王爺”等神靈後,才能全部被原諒放心做衛生,形成“送神”“除塵”的習俗。廈門的年貨種類繁多。春聯、窗花、祭祀用品等。是必不可少的,還有蜜餞,水果,油炸的東西等等。也要做好準備。
3.年夜飯“加碗筷”
由於廈門的地理特點,歷史上有很多人到臺灣省去南洋旅遊,回廈門過春節也不容易漂洋過海。所以總有壹些人回不來,而這個時候,家裏還有壹個地方讓他放壹雙筷子,以示人未歸,心已歸。
4、除夕“圍爐”合家歡
除夕,閩臺兩岸稱為“年度”、“二九度”或“年鬥”。在廈門,家家戶戶都重視圍著竈臺,或在家做飯,或在飯店訂桌。圍著火爐吃年夜飯,預示著來年全家團圓。除夕夜,除了貼春聯,當地人還會在門的兩邊放上兩根用紅紙包著的甘蔗,稱為“門蔗”。
此外,堂內桌上還有年夜飯、長菜、糕點,插有紅黃紙紮的“春花”,寓意壹年四季食物豐足,吉祥富貴。過了除夕,就叫守歲。在臺灣省,“壽年”也被稱為“長生夜”,象征著年輕壹代希望他們的父母長壽。
5、正月初壹
正月初壹,早早起床,用鞭炮迎接春天,穿上新衣服開始走親訪友,互祝新年快樂。正月初二是“女婿節”,正月初三是“不登門拜年”,正月初四是“接神節”,正月初五是“送窮”。正月初八,要為初九的淩晨做準備。
擴展數據:
春節是壹年中的第壹天,農歷正月初壹,也叫農歷年,俗稱“過年”。在歷史的發展和傳承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年、放鞭炮、拜年等。中國有句民間諺語,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祝願來年好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