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
古代的英雄給人的印象是瀟灑不拘小節,自然不在乎錢的多少。因為他們樂善好施,慷慨大方,壹般身上沒多少錢。即使他們身上沒有多少銀子,但如果他們對自己的食物感到滿意,他們仍然會慷慨地留下壹塊銀子,並不在乎多少。當然,多給調酒師也不會說什麽,但是少給怎麽辦?影視劇裏,酒保拿銀子的時候走過去給客人送行,從來不說要數銀子的重量。
其實這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在我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幾乎都有自己的錢幣,也就是銅錢。嚴格來說,銅幣才是可以流通的貨幣,白銀不是真正的貨幣。在很多朝代,甚至禁止與白銀直接交易。明清以前,中國大地上的白銀總量很少。到了宋朝,被迫拿出1200萬兩白銀來換取和平,但整個宋朝都拿不出這麽多白銀。即使在明清時期,白銀的價值也是相當高的。在清朝,巡撫每年只能得到150兩白銀,可見白銀有多值錢。
在明朝,壹分錢可以買8斤壹等豬肉,就算大俠們再能吃到,壹個人也很難吃到壹兩銀子的糧食。而且大部分的錢都是十二兩或者二十五兩,所以大俠們都是用銀兩買單,店員根本不用數。
銅幣和白銀的比例也相差很大。就拿近代清朝來說吧:壹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枚銅錢,可見壹兩銀子在古代是大票!我們回想壹下,是不是很多英雄吃完飯直接把銀子拍在桌子上,根本問題就出現在銀子上了!知道了這壹點,就不難想象那些英雄們在飯後把銀兩擺上餐桌是多麽的颯爽英姿了。如果大家都是店主,我相信他們不會攔著這樣的客戶。這壹塊銀兩就花了普通人壹個月!那面對這樣的人,那些店也不會停,也許我希望這樣的客人在我心裏多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