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朋友秦曉告訴我,他們公司有兩個人,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a永遠是最早到,最晚走的公司;b從不加班,不管外面是晴天還是暴風雨,不管老板在不在,他總是在約定的時間離開。
在生活中,他們的朋友圈也相距甚遠。
a在朋友圈的曝光多是辦公室窗外,燈光剛亮時霓虹燈照亮的城市街道,或者半夜寫完文案發出的感慨。每壹個字都在標榜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在B的朋友圈裏,總能看到他和朋友壹起吃飯、健身旅行或者讀書時個人感受的照片。總之,他的業余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似乎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在工作上。
最後,秦曉告訴我,B的工資是公司裏漲得最快的“小魔術”。
知道這個結果,我並不感到驚訝。
職場學長總是告訴我們:想要得到,就得先付出,先努力。但是他們忘了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成果。
那些整天喊著“我忙”“我好忙”的人,就是所謂的低素質勤奮的人。
這種無意義但很忙的行為通常被稱為盲忙。
為什麽我們的大腦和手都在高速運轉,到頭來卻無所事事?
為什麽我們總是不能準時下班,不在電腦前停留?
為什麽我們的幸福感在逐漸下降?
因為“阻力最小的分心”浪費了很多時間。
02
想想看,妳壹天的工作基本都是這樣進行的嗎:
八點半到辦公室,第壹件事就是打開新聞網站,先看當天的重要新聞。
妳的意圖可能只是在做其他事情之前瀏覽壹下重要的新聞摘要。但是最後妳不可避免的點開了其他吸引眼球的鏈接,就這樣,妳壹發不可收拾的點開了幾個鏈接。
然後妳開始查看郵件,郵箱會全天保持打開,每次收到新郵件,郵箱都會發出提醒。
壹旦妳開始瀏覽郵件,妳會點擊更多的鏈接和附件,並作出壹些回復。
做完這些事情,妳就準備開始工作了。
在工作中,妳突然註意到主頁上有壹組新的新聞。關於股票?那妳最好瀏覽壹下。
然後妳又查了壹下自己的股票,確定沒有爆發金融戰,然後妳就準備開始工作了。
妳重新聚焦,準備寫壹份新的營銷計劃。
只持續了10分鐘左右,又來了壹封新郵件,再次擾亂了妳的註意力。
粗略算了壹下,妳會發現妳可能在1小時內查了3次股票,發了5次郵件,瀏覽了1次新聞網頁。
早上,也許妳只花了半個多小時在工作上。
這種現象非常典型。美國管理協會報告稱,員工每天花在郵件上的平均時間是107分鐘。
最糟糕的是,每次分心之後都很難再集中註意力。
研究表明,員工平均工作11分鐘後,每天會被打擾壹次,每次都伴隨著註意力的喪失,回到工作崗位所需的時間幾乎相同。
精讀君在《成長詞典》的詞條“39:專註力”中提到,所謂多任務並不是大腦在並行處理信息,而是思維在多個任務和信息流之間跳躍。每壹次改,都要重拾話題,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神“成本”。
這個時代,我們太容易動心了。
面對多種幹擾源,越來越難聚焦。
如果我們想查看股票,我們不需要坐在那裏看股票報價滾動。只要我們在軟件或者網站上設置了更新提醒,就可以自動收到股票的最新信息。
科技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但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浪費時間。
因為點擊成為最小阻力的路徑,導致分心。
03
應對這樣的雜念,能否通過鍛煉意誌力達到預期的效果?
《快樂競爭力》的作者、積極心理學家肖恩曾經在自己身上做過壹個實驗:
他決定用21天養成每天彈吉他的習慣,於是做了壹個21列的表格,貼在墻上,彈了壹天吉他就在上面畫了個勾。希望彈吉他最終成為生活中自發的、固定的壹部分,同時提高演奏水平。
但是三個星期後,墻上的桌子上出現了四個勾,肖恩的實驗失敗了。
最後,他得出結論說:
我們之所以不能壹直改變,是因為我們太依賴意誌力,總認為僅憑意誌力就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壹個習慣。
然而,意誌力是壹種極其有限的資源。我們越是使用意誌力,意誌力就會被消耗得越多。
然而,我們每天都面臨著許多消耗意誌力的任務,比如抵制午餐中的甜點,長時間專註於壹份報告,或者堅持三個小時的會議,這些總是在考驗我們的意誌力。
所以我們很容易屈服於生活中的舊習慣,屈服於最舒服的路徑。
那麽,我們該怎麽做才能打破這種局面呢?
肖恩在書中提到壹個“20秒規則”,可以有效地把最想要的行為和結果放到阻力最小的路徑上。
怎麽理解?
當肖恩回顧他的實驗時,他發現他把吉他塞到了壁櫥裏,他既看不見也摸不著。
雖然離衣櫃的距離並不遠,但是從臥室到衣櫃拿出吉他的20秒的額外努力卻成了他彈吉他的主要障礙。他試圖用意誌力克服這個障礙,只堅持了4天,精力就耗盡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消除啟動能量所需的20秒,把原本放在衣櫃裏的吉他拿出來,花點錢買個吉他架子,放在臥室中間,讓吉他觸手可及。
肖恩按照這個方法又做了壹次實驗。三個星期後,他的習慣表上寫滿了21個滴答,他成功了。
“20秒法則”的關鍵是減少啟動時間和意誌力的消耗。
同樣,如果妳想改掉壞習慣,妳應該反過來增加啟動時間。
這不是壹個新想法,但卻是壹個好主意。
04
《奧德賽》中有壹個情節:
當奧德修斯率領他的艦隊穿過危險的女妖塞壬所在的島嶼時,那些唱著誘人歌曲的美女可以誘惑所有男人去死。
奧德修斯知道自己沒有力量抵抗這些歌聲的誘惑,於是要求船員把他綁在桅桿上,以確保他能安全通過。
因為他知道意誌力對他不起作用,所以他通過“20秒法則”在自己和誘惑中設置了足夠的啟動能量。
在電影《壹個購物者的自白》中,主角把自己的信用卡凍在冰裏的行為也是如此,因為需要十多分鐘的時間來切開冰塊,晾幹信用卡,這足以讓她放棄購物的念頭。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也可以解決工作時註意力分散的問題。
比如經常被新郵件提示打擾的人,可以關閉郵件程序,取消電腦桌面的快捷方式,取消用戶的自動登錄和密碼。當他們想要查看電子郵件時,他們必須主動打開程序,等待它加載,然後再次登錄。
這種方法也適用於QQ、微信等應用。妳甚至可以把這個應用圖標放到壹個空文件夾裏,然後把這個空文件夾放到另壹個空文件夾裏,再像電子版的俄羅斯娃娃壹樣放到另壹個空文件夾裏。
對於習慣閱讀新聞頁面的人來說,可以將新聞首頁改為空白搜索頁,甚至關閉瀏覽器的記憶功能,讓瀏覽器無法“記住”妳經常查看的網站。
這樣,妳每點擊壹個鍵,甚至輸入壹個網站,都會為拖延癥增加障礙,增加妳的註意力集中時間。
如果妳必須檢查壹些信息,妳可以應用“20秒規則”,同時設置其他規則,例如,妳只能每小時檢查壹次郵件,每天早上茶歇時休息壹下。
當這些行為變得更加習慣,妳就可以更加靈活,不必壹直被規則束縛。
就像壹個有經驗的廚師不會說“我制定了規則,壹直嚴格按照菜譜做。”
在這個階段,當習慣變得自然時,我們可以變得更有效率,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終於可以擺脫每天忙忙碌碌的惡性循環,告別整天加班的生活。
要知道,對抗壞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覺得做起來很難。
願每壹個為工作和生活奔波的人都能按時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