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焙茶:流傳於雲南等回族地區。回族人喝烤茶,茶葉多選自雲南下關沱茶。下關是制茶中心,這裏生產的散茶遠銷西藏、四川等地。因為路途遙遠,經常遭受風雨,損失很大。後來散茶被壓制成碗狀茶塊,所以又叫下關沱茶。下關沱茶呈碗狀,外形美觀,色澤深,香氣純正。湯色橙黃清澈,味道醇厚甘甜。經常飲用具有明目清心、提神養顏、抑菌治病的保健功能。
3.砸茶:流傳於中國湖南常州等回族地區。茶是由芝麻、大豆、茶葉和綠豆制成的。制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大米、芝麻、黃豆、花生、鹽、橘皮,有時還會加入壹些草藥。其實茶不全是茶,有很多品種可以當茶。除了利用老茶葉外,更多的是采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中藥中的山梨葉、菘藍葉、雪薯葉等,有10多種。經過水洗、蒸煮、發酵、曬幹等工序,大量配制,壹年四季皆可使用。添加草藥因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春夏溫暖,艾葉、薄荷、葉下珠等新鮮草本植物。是常用的。秋風幹燥,選擇金盞花或白菊花;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用竹葉椒或肉桂。
4.奶茶:主要是青海、內蒙、新疆等回族地區的壹種飲茶文化。由於這三個地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奶茶的制作也不同,但他們用的茶多為茯磚茶。茯磚茶1860左右出。茯磚茶早期叫“湖茶”,因三伏天加工,所以又叫“茯茶”,因原料送往涇陽建築,所以又叫“涇陽磚”。因為茯磚茶加工中有壹道特殊的工序——送花,俗稱“送金花”,金花越多,茯磚茶品質越好。特種茯磚茶磚面呈深褐色,固有香氣清純馥郁帶黃花,湯色紅黃明亮,葉色深褐色均勻,滋味醇厚平和。普通茯磚茶色澤黃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葉底黑褐,厚老,醇香濃郁。
5、麥茶:流行於西北部分地區。以前很多回族買不起茶葉,所以很多家庭喜歡喝麥茶。他們把小麥炒成半焦,搗成泥倒進茶壺裏,用鹽和水煮沸。麥茶煮沸後看起來像琥珀,味道像咖啡。現在喝這種茶的人很少了。
6、香茶:主要針對生活在新疆天山南麓的回族,香茶具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壹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飲料。用的茶主要是茯磚茶,和奶茶基本壹樣。
7.甜茶:和拉薩的藏族壹樣,當地的回族也喜歡喝甜茶。它是壹種異國情調的飲料,但當地人早已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料。棕色呈乳黃色,不透明,略濃,趁熱喝更是美味,有提神清心的功效。甜茶的制作工藝並不復雜,用料也很簡單。用的茶主要是紅茶。紅茶,是由適合制作本產品的茶葉,經過萎雕、揉撚(切)、發酵、幹燥等典型工藝流程精制而成。紅茶因茶色幹燥,沖泡的茶湯呈紅色而得名。中國紅茶的主要品種有:祁宏、滇紅、蘇紅、嶽紅、川紅和吳紅,其中祁門紅茶最為著名。
8.酥油茶:酥油茶是在茶湯中加入黃油等調味品,經過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壹種茶湯。居住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區的回族也喜歡這種茶。酥油茶以茶葉為主,壹般用普洱茶或緊壓茶中的金劍作為茶葉。在普洱茶的原產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說法。普洱茶是用雲南大葉種的鮮葉制成的,也叫普洱散茶。其形厚而肥,色潤或棕紅色,味醇甘甜,有獨特的老香。從加工方法上可分為生茶和熟茶,從外形上可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種。成品後繼續進行自然陳釀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金劍茶是南路沿線茶葉的商品種類之壹,是西藏、內蒙古、新疆、四川藏區藏族同胞的必需品。制作金尖的主要原料是壯茶。壓制前,將面茶和內茶分別進行篩選、分選,去除雜質。分為稱茶、蒸茶、制袋、定型、包裝等工序。金尖茶主產區四川,外觀棕褐色,香氣溫和,滋味醇厚,水色紅亮,葉深褐色,老葉厚,金尖呈圓枕狀。
9.蓋碗茶:回族飲茶方式多樣,其中蓋碗茶又稱“三電池”,成分不同,名稱各異,根據季節不同選用不同的茶葉。夏季以茉莉花茶為主,冬季以陜西綠茶為主。茉莉花茶是許多花茶中的壹種。所謂茉莉花茶,是用綠茶將含苞待放的茉莉花窨制而成。用不同的綠茶品種做茶胚,比如龍井茶,用茉莉花窨制的叫龍井茉莉花茶,如果用玫瑰花窨制的叫龍井玫瑰花茶。茉莉花茶,有句話說“在中國的花茶中,可以聞到春天的氣息”。東幹人也喝“蓋碗茶”,但他們改變了祖先喝“蓋碗茶”的習俗。除了在茶中加入幹果,他們還學習當地的習俗,在茶中加入果醬甚至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