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獅子頭給人的感覺就是壹個大丸子,但是這個大丸子很有講究。口感要軟,配蔬菜,有油但不油。肉是三肥七瘦,剁得很細,米粒大小,不算太瘦。
正宗的紅燒獅子頭是先炒後蒸。很多地方改變了做法,先炸後燒。四喜相逢後來成為魯菜的經典做法,繼承了淮揚菜的做法,先炒後蒸。
今天,紅燒獅子頭的做法並不是按照現在菜單上寫的那樣,而是根據揚州本地人的做法,獅子頭是他們的特色菜。這是王化成先生,散文家梁實秋的同學。我們來看看具體做法。
現代著名散文家梁實秋先生在描述王化成先生經營獅子頭時是這樣說的:
第壹,首先用料要精,壹塊三肥七瘦的嫩豬肉不要在裏面糾纏。切的時候不要剁成塊。秘訣在於“多切少”。旁邊的刀,切成塊,越碎越好,然後稍微剁壹下。
第二,不加稠化粉肉容易碎,加稠化粉也不是滋味。所以要把澱粉抹在手掌上,把肉末揉成四個丸子,讓丸子自然的裹上澱粉,裏面卻沒有澱粉。將肉丸略壓平,放入鍋中炸,使肉丸表面緊實,呈金黃色。
第三,接下來就是蒸了。碗中放壹層帶滾刀塊的冬筍,將炸好的丸子放入碗中大火蒸壹個多小時。當妳打開鍋蓋時,妳會看到壹個裝滿油的碗在漂浮。用大勺子撇去油或者用大吸管吸,這樣碗裏壹滴油都沒有。
這樣的獅子頭應該用勺子吃,而不是用筷子。它像豆腐壹樣嫩。在肉中加入蔥姜汁、紹興酒和鹽。如果妳願意加入海參、蝦仁、荸薺,妳想怎麽做都行,但是要剁碎。
目前采用的先炸後燒的方法,將炸好的丸子放入清湯中用小火熬煮1小時,然後調味、勾芡,配以加工蔬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