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皇帝的吃喝玩樂和殺毒措施

皇帝的吃喝玩樂和殺毒措施

皇帝尊稱人間天子,穿龍袍,住金鑾殿,以蹼代步。吃的自然不壹般。皇帝是怎麽吃飯的?是不是像普通人壹樣,壹家人圍坐壹桌?妳吃了山珍海味,飽餐了壹頓嗎?魏晉時期就有用人奶做飯的傳說。後世皇帝的禦膳都是這樣嗎?

這個問題在過去是皇家機密,而且是保密的。

皇帝喜歡“壹個人吃飯”

皇帝怎麽吃?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吃法。飯菜的豐富程度和搭配方式也因皇帝的口味和喜好而異。目前知道的比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壹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比如清朝的皇帝,壹般壹天只吃兩頓飯,即早餐和晚餐。

皇室自稱壹個人,吃飯的時候自己吃。他們獨自在壹張特制的桌子前吃飯,這被人們稱為“獨自吃飯”。皇帝雖然喜歡壹個人吃飯,但是吃飯的時候不會壹個人,會有太監在旁邊伺候->侍應生太監。因為菜太多,桌子都坐滿了,吃飯的時候遠處的菜都夠不著。不過不用擔心,皇帝吃飯的時候,不用自己夾起食物,太監會送到他嘴裏的。

皇帝用餐時,除了太監,還會有臣子、王子等站在旁邊。皇帝不想吃,或者壹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才會賞飯。被獎勵的人只能在單獨的餐桌>前,站著吃飯。因為是皇帝賞的,就算不餓不想吃也得吃,還得說“好吃”。

早期皇帝吃飯時有樂隊助興,後來的皇帝只在生日或慶功宴上用音樂。但是,吃飯的時候裝腔作勢壹直發揚到清末。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裏講過這個——關於皇帝吃飯還有壹套專業術語,絕對不允許有錯。飯叫“飯”而不是“飯”,飯叫“飯”,飯叫“飯”,廚房叫“禦廚”。到了吃飯的時候——沒有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說了算——我點了“傳飯!””他前面的小太監對明成殿上的太監說了同樣的話,“把飯遞過來!殿中太監傳與養心門外的太監,又傳與西長街禦廚裏的太監。"。這已經傳到禦廚了。在回聲消失之前,壹支像嫁妝壹樣的隊伍已經走出了禦廚。這是由幾十個穿著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擡著七張餐桌,抱著幾十個畫著金龍的紅漆盒子,直奔養心殿。進了明殿,由穿上袖子的小太監接手,立在東暖閣。平日有兩桌菜,冬天還有壹桌火鍋。除此之外,還有三桌小吃、米飯、稀飯和壹小桌子鹹菜。

所謂“玩樂”不是東北人的家譜,而是菜單。清朝的標準禦膳,每餐120菜,要擺三大桌。此外,還有主食、零食、水果等。後來有些皇帝覺得太浪費了。

頻譜縮減,120通道縮減為64通道;慈禧太後的丈夫當皇帝的鹹豐年間,減少到32個。易死後,慈安太後聽政人數減少到24人。慈安皇後去世後,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後再次作秀,恢復了每頓飯至少要花200兩銀子的老規矩。

還有壹層意思是說皇帝吃飯的時候擺架子,就是每壹道菜叫什麽名字,廚師是誰做的,而且壹定要在盤子邊上標註清楚。壹個是保證食物的質量,展現廚藝;第二,如果食品出了質量問題,問>有毒之類的問題,也方便調查。現在的高級酒店也會這麽做。不知道是不是跟皇室學的。

防禦性飲食中下毒的竅門

皇帝的餐具也很精致,以金銀為主,連陶瓷制品都質量上乘。其中,金碗、金碟、金盤子等器皿最能體現皇室風範,因此皇室喜歡“金飯碗”。如果用其他器皿盛飯,會讓主人生氣。

清朝順治皇帝的帝制,壹開始就透露出廢除博爾濟吉特皇後的情況。原因之壹是她“嗜奢”,“嘗食之時,有壹人非金,而不樂”。

除了黃金,銀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例如,乾隆二十壹年(公元1756年),禦膳廳金銀玉器底檔記載的餐具如下——

1件金湯匙、1件金湯匙、1件金叉、1雙鑲金牙筷子、2個銀質西式熱水壺、23個有蓋銀質火鍋、6個有蓋小銀質火鍋、10個無蓋銀質火鍋、65438個銀質火鍋。4件、銀紡器、24件有蓋銀暖碗、6件有蓋銀碗、5件銀鐘蓋、2件銀雕碗蓋、2件銀勺、13件銀勺、1件半黑漆葫蘆、6件銀碗、1件銀桶、鑲金牙。10雙木筷,3塊韓式布,1塊白紡,1塊黑漆葫蘆,2塊7寸內皮碗,2塊5寸內皮碗,10塊銀鑲裏皮茶碗,1塊銀鑲無分5寸皮碗,3寸6分銀鑲皮碗。10件銀鑲裏皮碟、6件銀鑲皮杯、10件皮3寸5件碟、漢玉鑲紫檀木銀勺、絲銀勺、2件絲銀叉、2雙絲銀筷、48件銀鑲葫蘆碗、16件銀鑲紅漆碗。

從這個檔案可以看出,乾隆使用的餐具大部分是銀器。如果皇室喜歡黃金,那是為了彰顯氣派和高貴,而使用銀器則有很多實用功能。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因篡改食物而中毒的案例很多。據《資同治鑒》記載,漢武帝司馬忠“吃餅中毒,下午倒在鹹陽廳”。因此,為了保證食品安全,皇室曾經

通常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在皇帝吃之前讓別人嘗壹嘗食物。這個任務往往是侍候食物的太監的職責,叫做“嘗食”。如果有毒,皇帝可以避免死亡的危險。第三,飯前藥檢常用的工具是銀器。

以前,清宮裏盛禦膳的器皿外面會掛壹個小小的銀質獎章。揭開蓋子後,太監會把銀牌放在湯裏,在皇帝面前試壹試。溥儀證實了這壹點,“每壹個菜或碗都有銀牌,是為了>為了防備中毒。”

原來,如果有毒,銀牌會立刻變黑。現代科學證明,這種方法簡單有效。因為銀會和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過去常用的毒藥,如砒霜(三氧化二砷>: )提取時,往往含有硫化物,所以銀毒試驗很有效。

清朝皇帝喜歡吃鴨子。

以前有用人奶給皇帝做飯的傳說,甚至還有皇帝吃活腦的野故事。但從明清的禦膳譜來看,並無此事。但是,禦膳做菜更講究,這是不爭的事實。皇家菜肴有哪些?品種很多,但壹般離不開豬、羊、雞、鴨、魚。關鍵是實踐上有很多講究。

以清朝的禦膳為例。根據清宮檔案記載,皇帝的日常職責是-

菜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大白菜19斤,菠菜,香菜,芹菜,韭菜,蘿蔔60個,瓜1個,冬瓜分別。大頭菜、空心菜6斤,洋蔥6斤,醬清醬3斤,>醋2斤,玉泉酒4兩。

早晚8個餅,每個餅30個(頂級白面4斤,香油1斤,芝麻5大勺1,沙泥3個,糖、核桃仁、黑棗12),禦茶室用奶牛50頭。每頭奶牛每天產奶2公斤,玉泉水65430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每包2兩)。

這個例子當時要50兩銀子,壹年就是65438+8250兩。如果加上逢年過節、喜慶活動的開銷,壹年吃幾萬銀子是常有的事。

清朝的皇帝都喜歡南京人——他們喜歡吃鴨子,每壹頓禦膳裏總是少不了鴨子。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七月初七,乾隆早餐有酒燜鴨、湯鴨、清蒸鴨。

甘龍喜歡吃鴨子,還吃壹道名菜“幹菜鴨”。據壹家大酒樓透露,甘龍去江南的時候,聽說水鄉的鴨子很好吃,所以有了嘗鮮的打算。快中午了,擔心怪怪的,廚子急了,連鴨毛都>:拔不幹凈怎麽辦?廚子也能忽悠,順手撒了壹把幹黑菜和光鴨壹起蓋鴨毛。誰能想到他們平時吃慣了宮味,壹改口就覺得新鮮,大贊味道鮮美。因為皇帝愛>吃,剛出了壹道名菜。這個傳說不可信。這可能是餐館編造的,但這表明甘龍喜歡吃鴨子。

再比如,慈禧太後每天的禦膳有鹵鴨、鹵鴨、烤鴨、鴨舌、鴨掌、鴨肫、鴨肝、鴨腸,她愛吃。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壹書中抄了壹張“宣彤四年二月粗卷單”。那時溥儀才7歲,早餐卻吃了近30道菜,有三只鮮鴨,鴨條炒海參,葛仙米鴨丁。

因為慈禧喜歡吃鴨子,有人交了好運。晚清著名宦官小就是其中之壹。小張德之所以能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可以查出來是因為他擅長做慈禧愛吃的壹道菜——清燉鴨條。

曾在清宮禦膳廳待過的文保田回憶說——

因為他會做幾樣慈禧喜歡的菜,而且他壹向忠心耿耿,慈禧就命他在“壽山酒樓”擔任“案主”的職務。他每天都要做幾個他的拿手菜,比如燉鴨條、炒藍豆腐幹、炒>:胡蘿蔔醬、炒黃瓜醬等。,供慈禧食用。因為他以無情打人著稱,深得慈禧的信任,認為“通融重要”,有這樣壹個“忠誠可靠”的人監督壹切也不安全,所以成為慈禧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不用說,她在宮裏的時候,也就是慈禧在頤和園住的時候,總是命他住在仁壽殿的南院,專管飲食。

此外,清朝禦廚的廚師也擅長烹飪鴨子。比如慈禧愛吃的清燉清蒸鴨,洗凈,去內臟,放入瓷缸中,用文火煮兩天,使鴨酥爛。燉三天,去毛,放入坩堝中蒸三天。金魚鴨掌更是獨壹無二。先將鴨掌放入鍋中,用清水煮15分鐘,至七成熟時取出,去除掌心裏的骨頭和堅硬的老繭,再放入香料和辛夷,混在壹起煮,清爽可口。

為什麽清朝皇帝喜歡吃鴨子?至今仍是壹個謎。據說鴨肉可以清火平氣,比如燉鴨條的功效,菜單上會註明滋補、清熱去火、便秘、健脾開胃。吃點鴨肉,好嗎?

剛好可以“火”。當然,皇帝喜歡吃鴨子的原因可能不壹樣。比如喜歡吃鴨子的慈禧,可能更多考慮的是“補虛為健”。據說她還有方便的隱患,也有可能“調理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