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奇功,都發生在劉邦重用韓信之後。劉邦依靠蕭何追韓信,極力推薦韓信,然後拜韓信為將軍,由此開始了重用韓信之路。不過韓信在此之前沒有工作經驗。在此之前,韓信只是壹個拿著戟的大夫,或者說的好聽壹點,拿著戟的大夫。為什麽劉邦對韓信這樣的背景如此信任?
姓
其實這就涉及到劉邦的用人之道,識人之道。當初劉邦並沒有看中韓信。在蕭何極力推薦韓信之前,劉邦的官方司機夏侯嬰就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劉邦只是給了韓管理後勤的小官,他並沒有註意這壹點。後來蕭何也向劉邦推薦過,劉邦不以為然。只是在蕭何追韓信的事件之後,劉邦才開始擔心我。
後來劉邦為了蕭何,準備封韓為將軍,蕭何不同意,說韓信是?國士無雙?,要封將軍,還要在臺上舉行隆重的儀式來祭拜,蕭何也正是抓住了劉邦的這種心理,警告劉邦,要想出漢中去東方打天下,就必須重用韓信。如果他想在漢中呆壹輩子,沒有韓信也行。直到這個時候,劉邦還是同意了,因為他信任蕭何,蕭何是劉邦多年的好朋友。從沛縣開始就壹直並肩作戰,所以劉邦同意封韓信。
韓信和蕭何。
西漢沒有將軍。將軍雖然被任命了,但是劉邦會不會重用韓信就是另壹回事了。對於壹個沒有經驗的韓信,劉邦也需要評估韓信的能力。他是不是和趙括壹樣紙上談兵?於是劉邦和韓信商量如何走出漢中,攻打關中統壹天下。韓信向劉邦提出了壹系列建議,劉邦認為有道理。
劉邦是壹個思想開明、能屈能伸、態度正確、能夠聽取正確意見的人。既然韓信提供了建議,劉邦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驗證壹下。於是在不久的將來,劉邦率部進行了決勝三秦、攻關中之戰,但是要註意,劉邦攻關中之戰不是?明秀棧道,暗渡陳倉?這只是元雜劇裏才有的,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劉邦白江
還認定三秦戰役是劉邦親自領導發動的戰役。劉邦所有的將領都參加了這次戰役,除了韓信,因為史書上沒有韓信在這次戰役中領兵的記載,而且在進攻張寒鎮守的陳倉時,劉邦采用了趙炎的策略,從壹條小路繞到陳倉的背後,然後從內部打敗張寒,最後進入關中,否則就是陳倉的險要地形。
在這次戰役中,劉邦雖然拜韓信為將軍,但只是把韓信當作高級參謀,並沒有讓韓信指揮軍隊,也沒有讓韓信帶領具體的軍隊參加戰役。連拿下關中後,劉出關函谷關,平定中原,壹路打到彭城。劉邦親自指揮,沒有韓信參與的記載,包括彭城之戰,都是劉邦親自指揮領導的。當時,韓信、張亮等人都在那裏。
韓信是將軍。
韓信親自領兵的記載發生在彭城之戰後的京索之戰。《淮陰侯史記》中的記載是:
信後,退與漢王將滎陽,楚-荊-索關系斷,楚兵卒不能西去。
但從現有資料來看,韓信並不是京索之戰的領導者,只是將領之壹。參與京索戰爭的將領有關英、金葵、呂澤等。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韓信作為壹個將軍,還沒有單獨領兵過。
劉邦和韓信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戰敗後,張亮為劉邦提供了著名的?下壹個城市的計劃?建議劉邦重用韓信、英布、彭越三人。韓信是自己人,直接重用他們就夠了。英布當時還在項羽手下,需要派使者去勸解。彭越也是壹股獨立的力量,需要派使者與他聯系。
同時,韓信還向劉邦提出了開拓北錄的策略。劉邦在正面戰場抵抗項羽,韓信開辟北方第二戰場。劉邦同意了。後來劉邦開始重用韓信,給了韓信獨立指揮權,韓信率軍北上。之後,著名的最後壹站和韓信開始了他們的人生,破魏滅趙,降燕滅齊,統壹整個北方,最後和劉邦決戰。
姓
可見劉邦對韓信的信任和重用是有壹個過程的。甚至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勉強封了壹個在韓信沒有實權的高官,暗中考察韓信。經過壹系列的考核,劉邦才終於在彭城戰敗後,給了韓信獨立的兵權,也就是從那時起,劉邦才開始真正的重用和信任韓信。如果劉邦壹路順風,解決了項羽,那麽中國歷史上可能就沒有韓信了,劉邦也不會重用韓信。正是因為劉邦在彭城的壹敗塗地,劉邦產生了危機感,才會起用韓信。不然韓信是高級參謀,這是劉邦的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