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心思想,作者的意境。
評論和分析
唐如訓《唐詩解》曰:“此亦寄弟於楚。流放之後,我驚魂未定,所以分手時更是黯然神傷。我沒有感覺到眼淚。我被流放了很久,現在和弟弟分開了。我留在桂陵,我去了洞庭。
元和十壹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彜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柳宗元寫此詩送別。全詩蒼茫蒼勁,感情深厚,感情強烈,表達了詩人對政治生活的悲憤。
這首詩的第壹、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表現了兄弟之間的兄弟情誼。第壹部分以壹個話題開篇,點出離別,描述兄弟之情。“渡江”,即越江,這裏指的是柳江。兩句話的意思是,因為長期貶謫的折磨,壹個人的心靈變成了“散亂的靈魂”;當這殘余的靈魂被分開時,它加倍沮喪。送弟弟去河邊的時候,兩人都流下了眼淚,依依不舍。
第三個三聯是情景語言,也是情緒語言。它用比喻來渲染和對比彼此的處境。“桂嶺”是指廣西和縣東北部柳州附近的山。“桂陵如雲如墨”,是指柳州地區的山中充滿了瘴氣,天空陰沈沈的,象征著自己的險惡處境。“洞庭春水”,想象行人往何處去。
在詩的最後壹副對聯裏,他說自己處境不好,哥哥離家很遠。以後只能送他壹個相思的夢。在夢中,他經常夢見應(今湖北江陵西北)壹帶的煙樹。“煙”字可以傳達夢神。詩人說那之後的相思之夢,在櫻花樹的炊煙中,友情深厚,意境迷離。單詞“smoke”只能用作單詞“edge”。”清代馬謖認為:“若在雲夢中,則夢之迷離。為什麽不呢?我想家了。改“邊”字,膚淺無味。”(《秋窗隨筆》)近旁的高步亭也說:“樹邊太普通,即非子侯所用,但遠不及‘煙’字。”(《唐宋詩詞劄記》)後兩種言論是有道理的。
這首詩表達的不僅僅是兄弟間的骨肉之情,更是詩人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至南方荒野的憤懣與悲哀。詩的第二聯是他長期憤懣悲傷的集中表現。從字面上看,“亡國六千裏,亡國十二年”似乎只是他的從政經歷。時間確實是十二年。其實,“萬死”、“荒蕪”、“六千裏”、“十二年”這幾個字已經包含了詩人的苦悶感和委屈感,而他的苦情正是他想說的,不留痕跡,讓人“想壹想”。我們知道柳宗元被貶十二年。無非是誇大自己的處境,說明自己被流放到這麽偏僻的“野”的地方已經很久了。這是多麽不公平,多麽令人憤慨!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代的好詩,多為防禦、流放、遊歷、離別之作,往往能打動人心,鼓舞人心。”柳宗元的這首詩,既表達了離別之意,又表達了流亡之情。兩種感覺相互貫穿,和諧自然地交融在壹起。
望采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