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鬥碗,又名壩宴、流水席、九碗、九碗等。,是四川的傳統名菜之壹,以蒸菜為主,最初因九菜蒸菜而得名。分別是:軟炸蒸肉、蒸排骨、粉蒸肉、清蒸甲魚、清蒸泥雞、清蒸泥鴨、清蒸肘子、沙肉和鹹水煮白。
同時,在四川話中,“鬥”是大容器的意思,用九個碗來稱呼這壹場景,也是在贊美其菜肴的豐盛。
四川民間宴客“九碗”的結構壹般如下:以蒸頭碗(壹般有蒸頭碗、脆肉丸頭碗、雜搖頭碗)、肉扣(煮白)、雜扣(粉蒸肉)為主菜;另外配以豬肚和以上四菜的邊角料,拌以竹筍、芋頭、煨或海帶、粉條做成五碗,即九碗。如果全是豬肉羊肉(牛肉在舊社會是不上菜的),沒有雞鴨,也叫“大水席”。貧下中農往往把紅燒肉從最後壹餐中減去,主要用頭和腳(雜肚)下水,也叫“八碗水”有錢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往往在第壹碗中加入主料,分別稱為“蹄筋席”、“竹蓀席”、“海參席”、“魚翅席”,以示自己的檔次較高。有的還在最後壹道菜上做文章,加了香菇蒸雞、排骨、紫菜做“蘑菇席”,燒砂火鍋做“火鍋席”,還邀請昭通等地的頂級廚師舉辦“燒烤席”。90年代,“九碗”不僅換了包裝,還從豬肉蔓延到雞鴨魚肉紫菜。與此同時,菜肴的數量也從九種增加到九種的數倍。舊的“九碗”只保留在壹些農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