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清朝的十二皇帝並沒有壹個傳統認知的昏君。
清朝十二帝大有作為,平庸的道光,淪為傀儡的光緒。......
只是沒有昏君。
連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道光都說他平庸無能,妳卻說他昏了頭,真是有話說。
就個人品行而言,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的帝王中,絕不是壹個昏君,更不是壹個貪婪、暴戾、荒淫的君王。相反,他的“節儉”得到了史家的稱贊,是歷代最節儉的皇帝之壹。他也勤於治理朝廷官員。如果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他很可能是壹個德王。
後來光緒皇帝從登基那壹刻起就被慈禧太後徹底架空,成了傀儡皇帝。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強之心,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復興大清,而不是沈溺於聲色犬馬,每天按時學習治國之道,把可有可無的奏折都做了標記(重要的奏折都交給慈禧做標記)。
親政之後,光緒立即起用維新派,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傀儡皇帝能在光緒做到這壹點,幾十年不放棄自強不息,幾十年如壹日地履行皇帝的職責,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麽清朝沒有昏君?
看看清朝皇帝的日常工作安排,其實就能知道為什麽清朝十二帝沒有壹個昏君了。
清帝的生活起居延續了入關前的滿族習慣,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清朝皇帝最早3點就要從溫暖的被窩裏爬起來,在宮女和太監的服侍下梳妝打扮。根據以後要參加的活動,穿不同的冠服,如正裝、禦服、常服、雨服或行裝,穿不同的服飾,如祭祀的正裝、朝會的禦服,然後紮辮子。
值得壹提的是,在很多清宮劇裏,都有很多小姐在皇帝身邊等著,這其實與史實不符。
清朝的皇帝大多時候不用年輕的宮女,而是用40-50歲左右的宮女。這些女傭大多有以下特征:年齡大、無子女和喪偶。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用年輕的宮女,是為了防止皇帝被美色迷惑,浪費國家大事。所以他用了那些老處女。歷史證明,這種祖制確實很有效,清朝朝鮮也有好色的皇帝。
此外,雍正以前,清朝皇帝住在幹青宮。雍正以後,由於雍正長期住在養心殿,他以後的清朝皇帝都選擇住在養心殿,成為壹種習俗。
雍正為什麽選擇住在養心殿而不是幹青宮?
第壹,雍正怕見事,怕想人。康熙在世時,他大部分時間住在幹青宮。雍正住在這裏,怕自怨自艾。
第二,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的遺體停放在幹青宮。雍正是壹位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皇帝。住在停放遺體的房間裏,他心裏有些芥蒂。
第三,住在養心殿比住在幹青宮方便多了。
養心殿位於內廷區南緣西側,北接劉溪宮(皇帝妻妾的住所,包括永壽宮、義坤宮、儲秀宮宮、鹹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南與禦廚、庫房相鄰,東與幹青宮隔街相望的月華門。 它與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殿)和慈寧宮(慈寧宮)緊密相連。
雍正以後,作為清朝的權力中心——兵部,也位於養心殿南側內右門外,近在咫尺。
可以說,清帝住在養心殿,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政治上,都比住在幹青宮方便得多。
從幹青宮或養心殿醒來後,在宮女和太監的服務下,清朝皇帝穿著整齊,用早餐迎接他們。
康熙之前,因為上早朝的最早時間是5點,所以康熙之前的皇帝早上都不吃早飯,直接上早朝。如果他們餓了,就喝壹碗湯,暫時填飽肚子。
康熙以後,早朝的時間改為7點到8點,這樣皇帝就有時間吃早飯,然後上朝。
不像我們現在壹日三餐,清朝的皇帝壹天兩餐,早上6點吃早飯,下午2點吃晚飯。如果他們中午餓了,他們就請人準備壹些茶和小吃。
另外,晚上睡覺前,如果餓了,也可以吃點茶點。
同樣,關於清帝吃飯的問題,今天的清宮劇也有壹些錯誤。最明顯的錯誤就是皇帝吃飯的時候,飯桌上總有嬪妃或者皇帝女兒。事實上,清朝皇帝總是壹個人在餐桌上吃飯。
清朝的祖制,不管是早是晚,清帝每餐壹共帶了48種主食,壹半給吃,壹半給自己吃。
看食物的意思是看著它但不吃它。比如祭祀用的“祭神肉”,就是每天殺兩頭豬,割壹盤肉。這道菜大多只是看著吃,不吃。只是在那裏讓皇帝知道祖上創業難。
皇帝吃的大半是滋補肉和時令菜。所有的菜和宮外用的沒什麽區別。唯壹不同的是它們更精致,但味道可能沒有宮外的好。
同時,清朝的皇帝很少吃海鮮,包括魚。因為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族,入關後雖然漢化了,但在飲食上仍然保留了濃厚的風俗特色,喜歡吃野味,比如鹿肉、麅子、野雞、野鴨等。
牲畜的肉多為羊肉,其次是牛肉,豬肉很少。鴨是最常見的家禽,其次是鵝,然後是雞。
當然,在飲食上,有壹個清朝皇帝例外,那就是道光。
道光作為封建時代少有的節儉皇帝,在位期間無視祖先的先例,下令每餐不得超過四道菜,有時甚至需要壹碗豆腐燒豬肝。
清朝的皇帝雖然是九五之神,但是在飲食方面也有很多規矩。因為祖傳的制度,他們不敢反抗,只能老老實實的聽。
每次吃飯,清帝身邊都會有太監。這些太監除了幫皇帝夾菜,還有壹個任務,就是壹旦皇帝夾了兩次菜,就立刻撤下,絕不允許皇帝貪吃。
清朝皇帝設立這樣的制度,原因之壹就是怕皇帝中毒。畢竟如果知道皇帝特別喜歡吃壹道菜,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篡改了,對皇帝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二是防止皇帝暴食。吃得太多容易傷害他的健康。皇帝的健康關系到國家。
因為清朝的宗法制嚴格控制皇帝的晚餐,年輕的皇帝經常吃不飽。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裏說:我餓了在太監房裏搶東西吃,抓了壹個肘子拼命往嘴裏塞。
另外,清朝皇帝的食譜基本固定,代代相傳,基本不變,除了主食47種,火鍋47種,熱菜59種,湯26種,烹飪方法基本相同。
這樣,如果皇帝吃膩了,就只能自己點了。
正所謂“王者治天下,食天下”。在很多人心目中,皇帝壹定是無所不能的。他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只要他能得到世界上的壹切,那就不壹定了。
道光曾經想點壹道叫做“面湯”的菜,但是他沒有吃。
道光把點面湯的想法告訴了內務府,內務府回復道,道光要想吃面湯,得先在禦廚裏建壹個專門的面湯竈,需要6.2萬銀子,再請專門做面湯的廚師等1.5萬,收銀子至少要8.2萬。
道光作為最“摳門”的皇帝之壹,說這麽貴,不用去前門外的飯館花40文錢買壹大碗。沒想到太監不買賬,說賣面湯的飯館關門了。
不知道關不關門,但道光肯定是沒面吃了。他要吃,只能花大價錢請師傅在禦廚裏做。但是對於道光來說,花這個錢他是真的心疼,所以道光註定吃不上面。
道光對此毫無脾氣,只能仰天長嘆:“我從來沒有為了口腹之欲浪費過公款,可是我貴為天子,想想也是壹口湯也喝不到。”
如今,當談到清朝時,皇帝坐在幹青宮的大廳裏,然後與朝鮮的重要官員討論國事。
但是,其實影視劇裏的解讀都是錯的,這只是個笑話。清帝去早朝不是為了幹清宮,而是為了另壹個地方。
清朝初期,皇帝有個專業術語——禦門聽政。
清代“禦門聽政”的原址是太和門(紫禁城最大的宮門,也是故宮的正門)。
但由於太和門距離清初幾位皇帝居住的幹青宮較遠,出行確實不便,所以康熙將其改為幹青門(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後為皇太後和妃嬪、王子、公主的生活區),才成為定制。
因此,禦門聽政,又稱為“乾清門聽政”。
起初,皇門開始聽政的時間是石矛,也就是早上5點到7點。
對於大臣們來說,從故宮到家要花兩個多小時,或騎馬,或坐轎子,或步行,到午門外集合等待公告,然後步行到幹慶門。他們遠離故宮最快也要三個小時以上,這很正常。
也就是說,官員要想準時到達幹慶門,最晚也要3點起床,否則在幹慶門絕對到不了淩晨。在封建時代,清晨遲到是重罪。
兩三點起床,如果夏天還好,冬天會很痛苦。大冷天兩三點起床對年輕官員來說都是壹種煎熬,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官員。
這樣看來,還是挺體諒康熙這個臣子的。他不能忍受如此牽扯到他的朝臣,所以他制定了壹個非常人性化的法令:
“我到朝廷太早了,所有的官員都趕著四五月份的朝廷會議,累死人。從此天天聽府,春夏之始,秋冬之始。”
意味著從今天開始,春夏兩季的上朝時間將推遲壹小時,改為7點。秋冬兩個小時發射,改8點發射。從此,玉門聽政的時間就定在7點到8點。
當然,雖然時間推遲了,但在甘青門聽政仍然是壹項“苦差事”。開著門道聽政治,夏天說起來容易,頂多熱壹點,忍著就過去了,冬天就很難了。
冬天,水滴成冰,皇帝坐在洞裏,被冷風吹得發涼。雖然禦座後面會拉起布簾抵禦寒風,前面會放兩個炭火箱,但是不管冷不冷,炭火箱和布簾根本沒用。
當時為了避免皇帝批墨結冰,內務府專門為皇帝做了壹個暖硯。硯臺下面是壹個景泰藍鐵盒,註入開水給硯臺加溫,防止墨水結冰,筆打不開。
有了這些東西在法庭上,很多人壹定會有這樣的疑問:
清朝皇帝去早朝,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眾所周知,清朝是壹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清朝的皇帝是滿族,清朝的大臣多是滿族和漢族。
清朝初期,有資格上朝的朝廷官員大部分是滿族人,所以在早期,清朝皇帝上朝說滿語,少數有資格上朝的漢族官員也要學會說滿語。
順治入關後,隨著漢族官員逐漸在宮廷中占據多數,而清朝要想以少數統治多數就不得不積極融入漢文化,漢語逐漸成為清朝皇帝在宮廷中的專用語言。
到雍正朝,清朝在朝廷的時候大多說漢語。只有在私下召見的時候,皇帝才會給人上菜。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要說漢語,主要看官員的身份和播放的內容。
因為統治的需要,從順治入關開始,清朝每個皇帝都需要同時掌握滿語和漢語。清朝的每壹個皇子都接受過滿漢兩種教育,包括滿漢兩種。
滿族師傅主要教滿族和武術騎射,漢族師傅教漢語和文化。
對了,清朝對皇帝的教育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嚴格的。清朝皇帝的教育制度有以下顯著特點:
壹是上學年齡早,太子六歲就要進尚書房(上書房);
二是上課時間早,王子每天(3-5點)都會準時出現在書房,早早開始看書;
第三,學習內容多,除了儒家經典,還要學習漢文、蒙文、滿文、騎射、象棋、字畫等。
第四,嚴格要求,清帝會隨時突擊檢查太子書房。壹旦他失敗了,他將受到斥責或懲罰。
正如阿清趙翼所說,“本朝家法之嚴,即太子讀書之實,前所未見。”
清朝皇帝之所以擺脫不了昏君,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
雖然嚴格的教育不能完全保證每壹代清朝皇帝都有很強的能力,但基本上可以保證皇帝能力的下限,那就是至少不昏過去,正常處理國家大事,做壹個把持自己的君王。
禦門聽政之後,接下來迎接大清皇帝的就是學習。
清朝的皇帝可以說是封建時代最勤政的皇帝了。
在他成為皇帝之前,作為壹個王子,他必須每天早起,在黑暗中學習。當了皇帝,還是不能放松,還要繼續讀書。這就是所謂的“在宴會上說話”
從康熙開始,清帝就選他的內臣於前進,每天講國學、儒家經典,每隔幾個月就要舉行壹次盛大的交流儀式。
即使當了皇帝,他也每天抽出時間學習。難怪清朝皇帝沒有壹個胡作非為,不理政事的昏君。
問候長輩是清朝皇帝的日常任務,有時壹天兩次。
論能力,清朝可能有很多皇帝比不上其他朝代,但論孝道,歷代皇帝沒幾個能比得上清朝的皇帝。
比如康熙帝每次陪他的祖母孝莊太後出門,不管是坐車還是坐轎子,也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只要山路崎嶇或者道路泥濘,康熙都要下來親自扶著孝莊車軸的軸或者轎子桿。
與此同時,康熙對他的第壹任母親孝惠皇後非常照顧,從個人生活到擡轎子的人,無所不包。
另壹個例子是乾隆,他對他的母親重慶太後信守諾言。有壹次,重慶無意中向身邊的人提起順天府東壹座廢棄的寺廟要重建。乾隆得知此事後,立即派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太後身邊的宦官,以後有事要提前看清楚,不要受太後指派。
此外,乾隆四遊南方,四遊東方,三遊五臺,二遊盛京,壹遊中州,東陵之行,木蘭狩獵,都讓重慶太後陪著去,時時刻刻形影不離,盡孝道。每年到了重慶太後的生日,甘龍還會親自帶領群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的慶典壹次比壹次隆重。
晚餐和早餐大致相同,沒有太大區別。唯壹的區別可能就是餐桌上的食物和早餐不壹樣。
值得壹提的是,清朝的皇帝們也有吃年夜飯的傳統,也就是在除夕夜會有不壹樣的年夜飯。因為準備年夜飯,所以年夜飯要推遲到正式開業時間(16)。
清朝的年夜飯在保和殿或幹青宮舉行。皇帝有壹張壹人用的桌子,桌子和皇帝的寶座之間放了壹根長桿。桌上,擺著皇帝的禦膳。皇帝在吃飯的時候,服務員太監把菜拿到長吧臺給皇帝吃。
清朝年夜飯上的食物多為滿族傳統食品,所用食材多產於清朝祖地東北,如關東鵝、野豬肉、鹿尾、鹿肉、野雞等。
除了皇帝的餐桌,還會有太後、妃嬪、王孫女兒陪皇帝吃年夜飯。
與皇帝餐桌上的63道冷熱菜相比,這些人的餐桌更少。比如乾隆朝的冷熱菜只有24道,其他時候雖然有加減,但都差不多,也就是20多道。
宴席開始後,太監會先用盒子給皇帝端上湯和米飯。皇帝有兩對盒子,左邊壹個裝燕窩、紅白鴨腎湯、粳米幹飯,右邊壹個裝燕窩、鴨腎湯、鴨豆腐湯。
然後,太監們會按照等級給嬪妃們送湯送飯。嬪妃們用壹對盒子裝著粳米和羊蛋粉湯。酒席結束後,還有壹個酒席,就是邊看表演邊喝酒。清朝皇帝的壹桌酒食分為五道,共40道,妃嬪的酒食減少到每桌15道。
酒席之後會有水果茶,然後年夜飯就結束了。
飯後接下來的時間是皇帝自己安排的,可以看奏章,看書,娛樂。
因為愛好不同,清朝皇帝在這壹點上做的事情也不壹樣。
比如康熙就喜歡在這壹點上讀書:“我在聽政的時候,喜歡在宮裏讀經典。”康熙曾對身邊的人說,妳們只知道我學識淵博,卻不知道我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下朝後,我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
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雍正,就堪比以工作狂著稱的明太祖朱元璋。下朝後,雍正除了拜謁、吃飯,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和批閱奏章。
雍正時期,為了加強皇權,雍正將康熙朝允許做密折的人數從130多人擴大到1000多人。結果,他每天要讀少則23份奏章,多則五六十份奏章。對於這些隱秘的褶皺,雍正從來不會向別人虛與委蛇,而是自己動手。
更令人佩服的是,雍正並沒有只看密折,只是指示了幾句。他逐字逐句地看著,有時他的批語甚至比密折本身還多,有時多達數百或數千字。
再比如乾隆。經過康熙、雍正打下的繁華基礎,國庫充盈的乾隆在閑暇之余更加註重娛樂,寫作、繪畫、做佛、看電影、釣魚、打獵、養狗,生活極為安逸,比康熙、雍正安逸得多。
清朝的皇帝喜歡早睡早起,所以20點就差不多是就寢時間了。當然,像雍正這樣的工作狂也經常通宵讀奏章,但清朝的皇帝大多在這個時候睡覺。
傳統上,在清朝皇帝吃完晚飯後,朝拜室的太監會送來托盤,上面有許多妃子的名字,供皇帝選擇。
如果皇上有興趣,可以在睡前選壹個妃子陪他去巫山。如果沒有,他會拒絕直接翻牌,然後在20點左右睡在養心堂。
皇帝選好妃子後,20點左右,敬室太監會把妃子送到皇帝的寢宮,充當寢宮。
以上是清朝皇帝的日子。可見清朝沒有昏君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壹個如此重視太子教育,非常註重孝道的朝代,培養出來的皇帝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