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無疑是肉的壹大扣分,又紅又油,香味撲鼻,讓人流口水。在物質貧乏的時代,很多年都吃不到第二塊肉。可想而知,大肉的誘惑是如此之大。不幸的是,還沒有輪到我們的孩子在餐桌上吃飯。頂多是在餐桌邊,家裏父母不願意自己吃,給我們省吃儉用。因為扣肉的都是按照壹桌客人的數量來做的,每人不多,連最底下的菜都要壹點點吃。想想當時的童年,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生活真好。
在貧窮落後的童年,不允許孩子參加時代的盛宴,最難忘的壹次,是看到壹個老人在宴席桌上用筷子夾著壹塊肥瘦相間的豬肉片,送到我嘴邊。讓我流口水很久,忘不了。我至今記憶猶新!
小時候提到誰家有紅白喜事要吃,我就會放屁讓家裏人帶著吃,特別享受那種熱鬧!
我奶奶家在鹹陽二道院北都鎮。因為我媽工作忙,每年寒暑假只能送我去農村外婆家,所以不管我做什麽,外婆都會帶著我。
農村餐桌上有壹道菜叫“甜盤子”,壹直讓人難以忘懷。
“甜板”——陜西的壹種家常菜小吃,類似於常見的糯米糕。主料是紅棗、花生、枸杞、葡萄幹、青紅絲、糯米,上菜前撒點糖。對於孩子來說,宴席上的很多菜都是辣的,這個菜吃起來糯甜的。估計小孩子都喜歡吃甜食。雖然現在不愛吃太甜的東西,但這個“甜盤子”還是讓人難以忘懷。
小時候正趕上物質匱乏的年代。我通常主要和幹紅薯壹起生活。我只能在節假日吃肉,在宴會上吃肥肉。那是最幸福的事。
那時候在我們那裏,每當女兒出門或者兒子娶了媳婦,壹般的酒席都是十盤十碗。由於生活困難,十個盤子裏的菜大多是素菜,十個碗裏的東西多是用面粉用各種方法炒出來的。唯壹的肉菜是壹碗肥肉片。
壹般八個人坐壹桌酒席,廚師切十幾塊。壹般情況下,這碗肉是壓軸菜,酒席結束時才上。每當這道菜端上來的時候,剛才還在笑的壹桌人都沈默了,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這碗肉上。這個時候,人們放下了溫柔和謙恭,筷子卻在不停地忙碌,生怕慢了腳步,吃得少了。因為年紀小,胳膊短,只能等爸爸給我夾肉用筷子夾。坐在爸爸的腿上,吃著爸爸給我抓的肉片,我受寵若驚。
現在生活好了,農村宴席用紅燒肉代替肥肉片,人們對它也沒那麽迫切了。
小時候家裏不是很富裕,長輩做了些菜喝。壹盤炸豆腐,壹盤清蒸雞,炒幾條小魚,最後拌粉條。大家都吃過粉條嗎?粉條煮熟涼了,白菜芯用熱水燙壹下,切幾股油條。然後聚在壹起搗點蒜,加點醬油醋滴幾滴香油,拌壹點香菜沫。很好吃,因為吃多了幾筷子,肚子難受了半個晚上。涼拌加蒜是傷胃的事!
可以選擇五花肉、豬腿肉、裏脊肉做酥肉,看個人喜好。
具體做法如下:
1.豬肉切成條狀,用清水漂洗兩三個小時。血都泡了,水也換了好幾次。
2、浸泡幹凈的肉條控幹水分,放鹽、姜、蔥、料酒、蠔油半小時。
3.準備適量的紅薯粉和雞蛋調成糊狀,不加壹滴水。
4.把臘肉的姜片和蔥結挑出來,把準備好的蛋糊和肉條拌在壹起(如果吃幹炒酥肉,可以放幾個辣椒),靜置15分鐘。
5.燒鍋裏的油。油溫四成熱時,依次放入肉條。煎成型後翻面,使酥肉受熱均勻。全程小火翻炒,將酥肉炸至金黃撈出。
5.將炸好的酥肉用溫水浸泡20分鐘,然後倒入鍋中,燒開後小火燉半小時。只要加鹽,壹點姜末和壹點醬油。做菜前放壹點菜葉,豌豆尖最合適。
壹份鮮肉味,軟糯的脆嫩肉湯就做好了。從老人到牙牙學語的孩子,沒有人能抗拒它的美味。
特別懷念小時候坐在大桌子上的日子。那時候吃的每壹道菜都是那麽的難忘。最難忘的是那熱氣騰騰的碗。剁大鍋上的蒸籠裏擺滿了各種熱氣騰騰的碗,沸騰後的熱氣裏充滿了馥郁的香氣。感覺最好吃的有:清蒸方肉、清蒸木梳肉(大肉片)、清蒸四喜丸子,尤其是清蒸蓮藕夾...現在我想起這件事就流口水...
另外,值得紀念的是,吃完飯後,把盤子裏的剩菜放在壹起(那時候還不流行打包),放在壹個大盆裏,給鄰居家的每家每戶送壹些。什錦蔬菜嘗起來非常獨特,令人難忘!
其實最難忘的還是那個年代——那個簡單,自由,美味的年代,還有我快樂的童年。
小時候,哪個榮譽讓妳刻骨銘心?
十二歲那年,我在臨沭結婚。父親在外地沒回家,讓我辦婚宴。
婚宴安排在晚上,村裏婚禮壹元五角,叫“小飯”。十幾個人壹桌,半個小時左右就結束了,主家炒幾個菜,有酒不吃飯。
走之前,我媽告訴我不要喝酒,吃東西不要站起來,只能在我面前夾,免得讓別人笑。
婚宴設在主屋的院子裏,點著蠟燭和煤油燈。它不是很亮。我面前的盤子裏裝的是炒白菜粉條,可能是炒久了,成了壹團,用筷子都夾不住。
桌子上還有什麽菜?我忘了。我只記得回到家睡覺前吃了幾塊蛋糕。
如今,林菊已經有了孫子。我也參加過很多婚宴,但這是最深刻的認可。
我們年輕的時候,應該是70年代吧。當時我們並沒有說宴席上上哪些菜。只要有食物和米飯,我們就盡情享用。真不知道那時候的菜怎麽這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