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至1944年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失利。為了挽回敗局,1944年3月,日軍制定了“壹號作戰計劃”(史稱豫湘桂之戰),旨在打通中國東北至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
據史料記載,以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第壹階段。中國軍隊制定了“以弱兵守洛陽城,吸引日軍大部隊,其他中國軍隊迂回打擊洛陽敵軍,壹舉殲滅日軍”的戰略計劃,史稱河南之戰。
但面對總兵力數倍於我軍,同時又有飛機和坦克掩護的日軍,中國1.8萬余洛陽守軍,裝備落後,雖依托堅固的防線,卻未能阻擋住日軍的猛烈攻勢。5月25日,洛陽失陷。
整個洛陽保衛戰,2萬多人陣亡,我軍1,000人陣亡,3000多人受傷被俘。突破後,我軍只剩下316名軍官和1795名士兵。將近壹萬人在日軍對洛陽的轟炸中喪生。
擴展數據:
日本占領洛陽的戰鬥過程;
1944年5月9日,日軍1從垣曲渡過黃河,入侵澠池,隨後兵分兩路。壹路攻克新安,從西翼進逼洛陽,壹路西犯陜西、靈寶、盧氏。與此同時,洛寧、宜川、嵩縣、偃師、金夢相繼失陷。洛陽成了壹座孤城。
5月11日上午,敵人向64師駐守的西工防區發起進攻,先後在下池、七裏河、興隆村、翟家屯、小屯等地激戰。兩天激戰,我守軍傷亡慘重,嚴重缺人。為了保存兵力,繼續戰鬥,12日晚,該師奉命放棄西工陣地,占領新陣地。
在13,敵人占領了周公廟。放棄西工陣地後,調整了64師和65師的防禦。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從廟溝、邵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的石家屯,65師主要防守邙山從王朝嶺、英壯、上清宮、莊王山、後洞。
他們利用芒林的梯田斜坡、懸崖壕和村民的房子來建造炮眼,用混凝土和磚石建造隱蔽的掩體,並將掩體與散兵坑和交通壕連接起來。在掩體外架設鐵絲網,挖反坦克壕,在反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
憑借這些半永久性工事,15軍兩個師遇敵,固守芒嶺,與敵逐村鏖戰,多次交戰。
5月22日,敵人以數倍於我守軍的63師、坦克3師、騎兵旅和田野兵團的兵力猛攻洛陽。當天下午,飛機向15軍交付蔣介石20日的通緝令:“盡量堅守洛陽,不要相信謠言,我將負責監督陸海空三軍最遲壹周增援洛陽。”
根據這個命令,15軍再次改變部署。除東、西站外,陸軍主力全部撤入城內,與94師會師守城。姜、、劉智拒不從。
城盒是洛陽最後的支撐點,也是洛陽敵我之戰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在洛陽城外挖了壹條寬約6米、深7至8米的護城河,吸引流水,形成人工護城河。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挖寬2米、深2米的壕溝,在壕溝上堆放麻袋、沙子或磚塊,形成高1.5米、寬1米的土墻。22日夜,15軍退入城內後,23日重新調整了城廂的防衛區域。
94師鎮守東半城、東站、南北街,64師鎮守西門、西南角、道濟街、幸福街、古巷、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集;65石首西站西北角。軍部設在雍街,司令部設在寶成銀樓。64師司令部在西南角,65師司令部在復旦中學。
5月23日,日軍指揮官秀太郎以“防止洛陽古城被戰爭摧毀”為名,強迫白馬寺僧人向中國守軍送上投降書,但被中國守軍指揮官吳將軍當場回絕。那天市政廳的爭奪戰進行得如火如荼。
敵軍大炮轟擊了安樂窩、周公廟、西關、火柴公司、苗家溝、莊王山、上清宮、葛家嶺、五裏鋪、夏媛街等地的城池和東、西站。
壹天之內大約有8000發子彈射進了這座城市。當晚,敵軍攻城部隊已增至35000余人,戰車400余輛,野山重炮、機械炮120門,調動兵力、運輸彈藥車輛1000余輛。
24日拂曉,除了幾架敵機飛到洛陽上空轟炸、掃射、散發傳單外,五六千敵軍向94師把守的城東半部發起進攻,雙方激戰。
中午時分,12、120敵軍炮彈轟擊城池,暴露的工事和房屋被摧毀。敵人在炮火掩護下,以300余輛戰車分西南角、西門、西北角、東北角、東門、東南角六路攻城。
敵人的主力集中在西北角和西南角。下午3點,94師防守的東北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角同時被攻破。4時,在機關和復旦中學發現敵人。5時,敵方戰車經北街進入十字路口。
各級守軍的指揮系統被壹壹孤立。當指揮中斷時,守城官兵利用民房與敵作戰,壹條街壹條街地戰鬥,敵人每前進壹步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日落之後,整個城市進入混戰狀態。經過激戰,敵人死傷8000余人,15軍也有3000余名官兵死傷。在無法堅持戰鬥的情況下,當夜下令各部殺出城外,在洛陽城外集結待命。
25日,部分未出城的官兵在十余條大街小巷與敵浴血奮戰,但洛陽因人數太少、實力懸殊而失守。
百度百科-保衛洛陽
人民網——重讀抗戰時期的洛陽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