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中國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都在遭受身體疾病和死亡,他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浴會、念經,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牧羊女獻乳糜的傳奇故事,為佛祖熬制香谷果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另外,據說杭州名寺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的“棧飯樓”。通常僧人每天將剩飯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供信眾食用,稱為“福壽粥”和“福德粥”,寓意吃了能增加幸福和長壽。
還有臘八粥的傳說。朱元璋小時候家境貧寒,經常遭受做飯斷糧之苦。有壹天,他放牛回來,餓了,突然看見角落裏有壹個老鼠洞。他想抓老鼠充饑,沒想到卻拿出了糯米、小米、黃豆、紅豆、麥粒、花生。他把這些雜糧洗幹凈,煮成粥,飽餐壹頓。後來當了皇帝,整天吃山珍海味,吃膩了。忽然想起小時候的往事,命人模仿,群臣嘗之,妙不可言。因為這壹天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種粥叫做臘八粥。後來傳到民間,也就跟著傳了。
2.春節吃餃子的故事。
關於春節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個是紀念盤古創世,結束混合狀態。另壹種是把它作為“餛飩”的諧音,意思是“五谷豐登”。另外,還說吃餃子的民間語言和女媧造人有關。女媧土致人時,黃土人的耳朵因為天氣寒冷,很容易被凍掉。女媧為了使耳朵不被固定,就在耳朵上安了壹個小眼,用壹根細線紮起來,把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這樣耳朵就好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把餃子包起來,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餡(線)包起來,用嘴吃。
餃子已經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目食品。原因如下:第壹,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春節期間,人們吃餃子,這聽起來像“賺錢變寶”。其次,餃子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放進餡裏,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希望。
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包成餡。吃最好的和糖的,來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長壽,吃棗和栗子的,早生貴子。
在壹些地區,當人們吃餃子時,他們不得不搭配壹些副食來顯示他們的好運。如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萬事如意;吃三個新鮮蔬菜。象征著三陽開泰。臺灣省的人吃魚丸、肉丸和海苔,象征團圓和發財。
餃子有各種各樣的餡和制作方法。即使是同壹種餃子,也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用粉條肉湯煮餃子。然後連湯帶餃子壹起吃;在河南的壹些地區,餃子和面條壹起煮,稱為“金線穿金錠”。
餃子美食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餃子起源於中國,有2600多年的歷史。據說餃子起源於“醫聖”張仲景,他在冬天的至日放棄了醫學。東漢時期,南陽郡聶的張仲景,在長沙逗留期間,看到白河兩岸的鄉民都冷得憔悴不堪。很多人的耳朵被凍得潰爛,心裏承受不了。他們辭職,為人民行醫。冬天到了,他讓徒弟們在南陽東關搭棚撐鍋,把羊肉、辣椒、祛寒的草藥壹鍋煮。熟了就拿出來剁碎,然後煮成耳狀的“椒兒”湯。每個人給每個角兒喝了壹碗湯之後,他全身的血液都湧了上來,他的耳朵變熱了,寒冷也消失了。凍耳朵治愈快。它已經代代相傳了1700多年,人們每年冬天吃焦耳至日,以紀念張仲景老師。
據說女媧捏土致人時,黃土人的耳朵因為天氣寒冷很容易被凍掉。女媧為了使耳朵無法固定,就在人的耳朵上安了壹個小眼,用壹根細線把耳朵綁起來,把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這樣耳朵就完整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把餃子包起來,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餡(線)包起來,用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