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遲子建小說《如何寫提綱》的擬人化特征

遲子建小說《如何寫提綱》的擬人化特征

遲子建是新時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壹。她平實而獨特的小說語言壹直是小說界的壹大特色。語言的魅力使遲子建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然而,語言學界對遲子建小說的研究卻很少。本文從修辭運用的角度分析其文學作品,從而分析其修辭運用的特點及原因。

遲子建是當代傑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說語言平實,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遲子建是壹位傑出的現代女作家。她在北極村的生活經歷使她的小說語言平實而富有魅力。在遲子建的小說中,修辭隨處可見。本文將從多種修辭方式來分析遲子建小說的語言。

第壹,遲子建對其小說中修辭格的分析

修辭通常是對語言的修飾和調整,即語言的綜合藝術加工。【1】陳望道先生說:“修辭以順應主題為第壹要義”。[2]能自如運用語言的人,也壹定有很強的駕馭修辭格的能力。巧妙運用修辭格,可以在原本平淡的語言中加入壹些有嚼勁的附屬物,使從句子到文章的閱讀如同享受壹場語言盛宴,引人深思。遲子建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使用多種修辭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喻、類比、誇張和重復。

(壹)比喻的運用

遲子建小說中常用的比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東西。她不喜歡用壹些奇怪的東西做比喻,但這並不影響她的比喻,反而讓她的小說更加獨特。

1.以植物為載體

(1)以食用植物作比喻。

①六只大白鵝從鵝中看見了她?房間裏嘰嘰喳喳,聚在壹起,大雁的脖子都高聳起來,像挺拔的竹筍。(洋鐵店的叮當聲)

(2)我坐在大門口,期待著,期待著,夜幕降臨了,月亮在山裏不停地拱著,最後拱出壹點,金黃色的,細長的,像壹顆豆芽的月邊。(《北極村的童話》)

例①本體是大白鵝,比喻竹筍。白鵝被比喻為壹根挺拔的竹筍,都是形狀相似的白色直立物體,竹筍是美味的食材,凸顯了主人公對大白鵝的喜愛。而且主人輟學後壹直在家做著閑散的工作,符合她的角色身份和性格,體現了她的單純。例2中,本體是殘月,比喻豆芽。殘月和豆芽也是類似的東西,作者可以把它們聯系起來,說明他的童心還在。天黑後,“我”總會偷偷溜出家門去找壹個不認識的奶奶玩,但這不能讓奶奶知道,生動地寫出了“我”渴望天壹黑就溜出去和奶奶玩的心情。

(2)以花為載體

花本身就是美麗的東西。遲子建喜歡用花來比喻或諷刺,放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花,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激起讀者的想象力和* * *。

她跑過來,蹲下來拍拍我的臉。“奶奶,妳的裙子像壹朵牽牛花。”我拉著她的肩膀對她說。(《北極村的童話》)

例子中,本體是奶奶的裙子,隱喻是牽牛花。把奶奶的打扮寫成牽牛花非常生動,既表現了她對奶奶的愛,又表達了調皮可愛的“我”。我非常喜歡我的奶奶。她教我讀書、唱歌、猜謎語等等。希望奶奶能壹直這麽開心。

2.以動物為比喻

遲子建選擇了不同形狀的動物作為比喻,既有蝴蝶、蒼蠅、小貓小狗等小動物,也有老虎、熊等巨大動物,體現了不同的情感特征。例如:

我記得我離開田地的最後壹天,最後三只木筏滿載木材離開。木筏越走越遠,最後小得像三只蝴蝶在水面上飛舞。(雲上清樵夫家)

美國奴隸拿起壹塊磚頭沖出屋子,邊哭邊喊:“妳們這些老婊子,滾出去,離我家遠點,不然我用磚頭給妳們的腦袋開瓢!”(岸上美麗的奴隸)

木筏載著木頭離去的場景,呼應了主人公離去的心情。他看著木筏越走越遠,最後小如三只蝴蝶,深刻地表現了他對離開的無奈和悲傷。作者用婊子來比喻愛說閑話的女人。

3.以人為載體

遲子建小說中的隱喻並不少見。人本身也在思考,在運動,人類的隱喻是其他動植物所沒有的獨特。其中,她喜歡用女性形象做比喻。女孩、孕婦等。可被她用作比喻,賦予事物以人情,表達豐富的人情,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萬榮也不喜歡那些肥嘟嘟的紅魚。她們更像是壹群在閨房裏久久不能出嫁,衣著精致的老姑娘。(偽滿洲國)

在這個例子中,紅色的魚被比作壹個女孩。豐滿的紅魚和閨閣久了的姑娘壹樣誘人,但是紅魚不能吃。就像未婚的老姑娘壹樣,它並沒有完成它的生理使命。

遲子建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五花八門,變化多端,給看似平常的語言增添了幾分趣味,讓平淡的語言熠熠生輝。

(二)類比的運用

與這種修辭手法相比,它具有思想的飛躍性,能使讀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對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產生生動的印象,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強烈的* * *聲。遲子建的小說中經常使用這種修辭格。

1.化身

以人寫物,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物具有人的特征,如性格、行為、感情等。主要用描寫人的文字來描述或陳述事物,激發讀者的聯想,拉近讀者與事物的距離,使讀者觸發生活體驗,從事物到人,增強事物的形象色彩,豐富語言的情感信息。例如:

(1)而真正到了那壹天,洗衣婦命女羅為家裏人卷面綁腿時,忽然聽到外面壹陣呼呼的風聲,風聲呼嘯,搖撼著白楊樹。(《秧歌》)

(2)兩張空網鋪在壹起,晨光溫柔地撫著,讓每壹張網都泛出柔和的光澤。(《失落的四川》)

把風和白楊寫成人,風會尖叫搖動白楊,白楊會哀鳴,都是才子的動作和行為,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大風和白楊被吹向東西的形象,使讀者自然聯想,加深印象。《個人生活》當天突然刮起風是個不祥之兆,為後面的人物的不幸埋下伏筆。把陽光寫成人,賦予它人的行為,把陽光人性化,把空網愛撫,安慰那些沒有釣到魚的人,其實是在安慰壹無所獲的主人公——紀。2.模擬物

把人寫成物,就是像物,使人具有物的情態或動作;或者把壹個事物寫成壹個事物,模仿的就是壹個事物,使這個事物具有壹個事物的特征或情態。例如:

他和余美珍老了可以去大連看看兒子和大海。他美滋滋地想象著這些燦爛的畫面,然後深情地看著像小馬壹樣活潑的第二小學。(洋鐵店的叮當聲)

他和他老婆對兒子二胎的期待是,在那些窮日子裏,孩子能長得很壯,把孩子寫成小馬,給他馬的朝氣和活力,引起讀者的聯想。第二個孩子是這對夫婦的希望。他們期望他們的兒子有壹個美好的未來,帶領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三)誇張手法的運用

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故意誇大、誇大、縮小或引導對客觀人和事物的描寫。常與其他修辭格並用,更好地表現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例如:

(1)壹氣之下關了電視,在院子裏用錘子砸了壹塊不該砸的廢鐵,這樣到了黃昏就碎了。(洋鐵店的叮當聲)

雨越下越大,車越開越慢,篷布在響。感覺是壹條河從天而降而不是雨珠。(“壹罐豬油”)

例(1)誇張和類比並用。生氣之後打鐵,力量就大了。作者沒有直接描述,而是誇張地說這種聲音可以打破黃昏。可想而知,大小很生氣,但他不想直接解釋,只能用這種方式泄憤。作者用這種誇張的手法將自己內向的性格和憤怒的程度表現的淋漓盡致。我不喜歡在雨天旅行時下雨。況且女主角下雨天帶著孩子旅行,雨像壹條河從天而降。和這個比喻壹起用,很明顯,再大的雨,也不可能是像河流壹樣的水量。這樣寫下大雨,是成功的誇張。

重復使用

為了突出某種意義或強調某種感情,故意重復壹個詞或壹句話。這種比喻是重復。雖然遲子建在寫作中沒有像比喻和類比那樣頻繁地使用修辭格,但這種修辭格在他的作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感覺大毛,胸悶。我眼前壹片模糊,冷得直打哆嗦,好像有人給我塗了壹層冰。我無力地把頭靠在小哥哥的肩膀上,什麽都不知道。很累,很累。(《北極村的童話》)

例中“我好累”出現了兩次,強調的是“我好累,漸漸失去意識,睡著了”的情況。

遲子建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作品更具藝術性和表現力,既是作者自身的情感表達,也是她想呈現給讀者的場景,從而進壹步加深讀者的印象,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間,使其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更加深刻透徹。

二、遲子建小說修辭格形成的原因

(壹)故鄉情結

遲子建出生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的壹個小村莊北極村。她壹直住在那裏,直到考上大興安嶺師範學院。東北獨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風格對她影響很大。她是通過寫她的家鄉而出現在文壇上的。在遲子建的文學創作中,她很自然地從自己的家鄉取材,那裏半年下雪,綠植稀少,所以她對植物非常喜愛,各種植物經常出現在她的筆下。比如《北極村的童話》裏,她描寫“阿姨”的時候,寫的是“她的長裙拖地,像盛開的牽牛花壹樣自然地旋轉”。相比較而言,家鄉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植物也被用作仿制品。比如《川川》中“川川岸邊她們的形象像粗壯的黑樺樹”,把女人寫成樺樹;同時,遲子建還會用熟悉家鄉生活的動物作為模仿,運用到對比中。比如《霧月考彭》裏的“外面有點冷,星星像蟋蟀壹樣在院子裏跳,他看到屋裏的燈光。”可以看出,遲子建在寫作中的素材更傾向於自己喜歡的家鄉,更傾向於普通的、通俗的東西,進而呈現出樸實、真摯的文學特質。

(2)個人喜好

遲子建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說,我很喜歡做飯,而且是個好廚師。晚上睡覺時,她要為第二天考慮兩件事,壹是小說情節如何發展,二是吃什麽。遲子建認為“吃”在小說中的作用,就像人的呼吸壹樣。妳總不能讓人物不吃不喝地在作品裏談“精神”吧?這違背了生活常識。當然,如果妳毫無節制地烹飪,小說就會淪為菜譜。所以遲子建在寫作中用可食用的植物做比喻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在《鐵揚店的小叮當》中,“過壹會兒,壹根閃亮的小辮子帥氣地垂下。那些辮子看起來就像收割的麥穗”;遲子建很喜歡森林,喜歡在裏面玩耍,所以各種小動物都成了她修辭的對象,以至於比喻中會出現大小不壹的動物。比如《原始風景》裏的“圍著飯桌的奶奶和親戚們像被搗過的蜜蜂壹樣沖出家門,而此時我二姨卻從菜園裏從容地迎了過來。”在《秧歌》裏,“她看到她老人家這樣,低著頭笑出了壹連串的聲音,仿佛壹條魚在水裏打了壹連串的水泡:‘老了,還這樣出醜!’”“都是動物作比喻,自然恰當。

遲子建的小說為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語言平實又不乏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她修辭格的特點是分不開的。通過對遲子建小說中修辭格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創作內涵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