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壹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古時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現代是右高左低原則。右者為上。
宴請時,每張餐桌上的具體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別。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條,它們往往會同時發揮作用。
方法壹,是主人大都應面對正門而坐,並在主桌就坐 。
方法二,是舉行多桌宴請時,每桌都要有壹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應根據距離該桌主人的遠近而定,以近為上,以遠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離主人相同位次,講究以右為尊,即以該桌主人面向為準,右為尊,左為卑。
另外,每張餐桌上所安排用餐人數應限在10人以內,最好是雙數。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數如果過多,不僅不容易照顧,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據上面四個位次的排列方法,圓桌位次的具體排列可以分為兩種具體情況。它們都是和主位有關。
第壹種情況:每桌壹個主位排列方法。特點是每桌只有壹名主人,主賓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壹個談話中心。
第二種情況:每桌兩個主位排列方法。特點是主人夫婦在同壹桌就坐,以男主人為第壹主人,女主人為第二主人,主賓和主賓夫人分別在男女主人右側就坐。每桌從而客觀上形成了兩個談話中心,如果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請主人坐在主賓的位子上。
為了便於來賓準確無誤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員和主人要及時加以引導指示外,應在每位來賓所屬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個人姓名座位卡。舉行涉外宴請時,座位卡應以中、英文兩種文字書寫。中國的慣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必要時,座位卡的兩面都書寫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時,如果需要進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參照宴請時桌次的排列進行。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個原則。
壹是右高左低原則兩人壹同並排就坐,通常以右為上座,以左為下座。這是因為中餐上菜時多以順時針方向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優先受到照顧。
二是中座為尊原則三人壹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間的人在位次上高於兩側的人。
三是面門為上原則用餐的時候,按照禮儀慣例,面對正門者是上座,背對正門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則高檔餐廳裏,室內外往往有優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賞。這時候,觀賞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檔餐館用餐時,通常以靠墻的位置為上座,靠過道的位置為下座。
其次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筷子的使用。
中國使用筷子,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壹樁值得驕傲和推祟的科學發明。
用筷子吃飯使人手巧,可以訓練大腦使之靈活,外國人對這兩根神奇的棍狀物能施展出夾、挑、舀、撅等功能欽羨不已,並以自己能使用它進食而感到高興。在長期的生括實踐中,人們對使用筷子也形成了壹些禮儀上的忌諱:壹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餐邊,壹手拿壹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壹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上。三忌叉筷。筷子不能壹橫壹豎交叉擺放,不能壹根是大頭,壹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裏。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裏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 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六忌舞筷。在說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刀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失禮的。
再說用餐方式。主要介紹宴會、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體形式下的禮儀規範。
宴會
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壹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於到場人數、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於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於人際交往,而不註重規模、檔次。壹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家宴
也就是在家裏舉行的宴會。相對於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松、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了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為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麽妳就需要註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除酒會外,壹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時。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為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沒定,應註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的座位坐下。
入座後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入座後,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肴,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脫外衣,更不要中途脫外衣。壹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後再進行。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裏,然後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不要在吃飯喝飲料、喝湯發出聲響。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簽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壹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妳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便餐
也就是家常便飯。用便餐的地點往往不同,禮儀講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講究公德,註意衛生、環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過多。
工作餐
是在商務交往中具有業務關系的合作夥伴,為進行接觸、保持聯系、交換信息或洽談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進行的商務聚會。它不同於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會和親友們的會餐。它重在壹種氛圍,意在以餐會友,創造出有利於進壹步進行接觸的輕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圍。是借用餐的形式繼續進行的商務活動,把餐桌充當會議桌或談判桌。工作餐壹般規模較小,通常在中午舉行,主人不用發正式請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進行答復,時間、地點可以臨時選擇。出於衛生方面的考慮,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
在用工作餐的時候,還會繼續商務上的交談。但這時候需要註意的是,這種情況下不要像在會議室壹樣,進行錄音、錄像,或是安排專人進行記錄。非有必要進行記錄的時候,應先獲得對方首肯。千萬不要隨意自行其事,好像對對方不信任似的。發現對方對此表示不滿的時候,更不可以堅持這麽做。
工作餐是主客雙方“商務洽談餐”,所以不適合有主題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個招呼,或是將其與同桌的人互作壹下簡略的介紹。但不要擅作主張,將朋友留下。萬壹有不識相的人“賴著”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寶貴時間了”或是“我們明天再聯系。我會主動打電話給您”。
自助餐
是近年來借鑒西方的現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統壹的菜單,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陳列在壹起,根據用餐者的個人愛好,自己選擇、加工、享用。
采取這種方式,可以節省費用,而且禮儀講究不多,賓主都方便;用餐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悉聽尊便。在舉行大型活動,招待為數眾多的來賓時,這樣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菜肴的選擇也很重要。
第壹類,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請外賓的時候,這壹條更要重視。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餃子、獅子頭等,並不是佳肴美味,但因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國人的推崇。
第二類,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饃,湖南的毛家紅燒肉,上海的紅燒獅子頭,北京的涮羊肉,在那裏宴請外地客人時,上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壹律的生猛海鮮更受好評。
第三類,本餐館的特色菜。很多餐館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壹份本餐館的特色菜,能說明主人的細心和對被請者的尊重。
第四類,主人的拿手菜。舉辦家宴時,主人壹定要當眾露上壹手,多做幾個自己拿手菜。其實,所謂的拿手菜不壹定十全十美。只要主人親自動手,單憑這壹條,足以讓對方感覺到妳的尊重和友好。在安排菜單時,還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要對主賓的飲食禁忌高度重視。這些飲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條:宗教的飲食禁忌,壹點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豬肉,並且不喝酒。國內的佛教徒不吃葷腥食品,它不僅指的是不吃肉食,而且包括蔥、蒜、韭菜、芥末等氣味刺鼻的食物。出於健康的原因,對於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腦血管、脈硬化、高血壓和中風後遺癥的人,不適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魚,腸胃炎、胃潰湯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也不合適吃甲魚,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要少喝雞湯等。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偏好往往不同。對於這壹點,在安排菜單時要兼顧。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歡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國家的人通常不吃寵物、稀有動物、動物內臟、動物的頭部和腳爪。有些職業,出於某種原因,在餐飲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不準吃請,在公務宴請時不準大吃大喝,不準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用餐,不準喝烈性酒。再如,駕駛員工作期間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這壹點,還有可能使對方犯錯誤。
在隆重而正式的宴會上,主人選定的菜單也可以在精心書寫後,每人壹份,用餐者不但餐前心中有數,而且餐後也可以留作紀念。
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時,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盡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後,可以在原處“暫停”片刻,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後,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裏,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著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裏等涼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裏,或者反復吮吸、舔食。
盤子
稍小點的盤子就是碟子,主要用來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盤子在餐桌上壹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壹起。需要著重介紹的,是壹種用途比較特殊的被稱為食碟的盤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暫放從公用的菜盤裏取來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時,壹次不要取放過多的菜肴,看起來既繁亂不堪,又像是餓鬼投胎。不要把多種菜肴堆放在壹起,弄不好它們會相互“竄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應輕輕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裏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夾放到碟子旁邊。如果食碟放滿了,可以讓服務員換。
水杯
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軟飲料時使用。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進嘴裏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中餐用餐前
比較講究的話,會為每位用餐者上壹塊濕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手後,應該放回盤子裏,由服務員拿走。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壹塊濕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來擦嘴,卻不能擦臉、抹汗。
牙簽
盡量不要當眾剔牙。非剔不行時,用另壹只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剔牙後,不要長時間叼著牙簽,更不要用來紮取食物。
用餐註意。任何國家的餐飲,都有自己的傳統習慣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說,過年少不了魚,表示“年年有余”;和漁家、海員吃魚的時候,忌諱把魚翻身,因為那有“翻船”的意思。
用餐的時候,不要吃得搖頭擺腦,寬衣解帶,滿臉油汗,汁湯橫流,響聲大作。不但失態欠雅,而且還會敗壞別人的食欲。可以勸別人多用壹些,或是品嘗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說,擅自作主,主動為別人夾菜、添飯。不說這樣做是不是衛生,而且還會讓人勉為其難。
取菜的時候,不要左顧右盼,翻來覆去,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要是夾起來又放回去,就顯得缺乏教養。多人壹桌用餐,取菜要註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取用適量。不要好吃多吃,爭來搶去,而不考慮別人用過沒有。夠不到的菜,可以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用餐期間,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劃劃。還要自覺做到不吸煙。用餐時,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舉動,盡早去洗手間解決。
用餐的時候,不要當眾修飾。比如,不要梳理頭發,化妝補妝,寬衣解帶,脫襪脫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妝間或洗手間。用餐的時候不要離開座位,四處走動。如果有事要離開,也要先和旁邊的人打個招呼,可以說聲“失陪了”、“我有事先行壹步”等。